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前言 | 第10-12页 |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12-15页 |
2.1 调查对象 | 第12页 |
2.2 临床眼科检查 | 第12-13页 |
2.3 调查问卷 | 第13页 |
2.4 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 第13-14页 |
2.5 质量控制 | 第14-15页 |
三、结果 | 第15-29页 |
1.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15-17页 |
1.1 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和民族分布 | 第15-16页 |
1.2 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基本特征的比较 | 第16-17页 |
2.近视的流行现状 | 第17-21页 |
2.1 不同性别近视、高度近视患病率的差异 | 第17-18页 |
2.2 不同年龄段学生近视、高度近视患病率的差异 | 第18页 |
2.3 不同民族学生近视、高度近视患病率的差异 | 第18-19页 |
2.4 近视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 第19-21页 |
3.视力不良的流行现状 | 第21-24页 |
3.1 不同性别、年龄段和民族学生视力不良率的差异 | 第21-22页 |
3.2 不同视力范围的裸眼视力和日常生活视力分布 | 第22-23页 |
3.3 集中指数 | 第23页 |
3.4 视力不良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4.配镜需求分析 | 第24-29页 |
4.1 父母对子女佩戴眼镜的态度 | 第24页 |
4.2 配镜学生平时的佩戴情况及眼保健知识了解情况分析 | 第24-25页 |
4.3 框架眼镜矫正行为与屈光不正的关系分析 | 第25-26页 |
4.4 配镜需求相关因素 | 第26-27页 |
4.5 框架眼镜矫正行为相关因素 | 第27-29页 |
四、讨论 | 第29-34页 |
1.近视患病率及原因探讨 | 第29-30页 |
2.视力不良率及原因探讨 | 第30-31页 |
3.配镜需求及原因探讨 | 第31-32页 |
4.研究优势与局限性 | 第32-34页 |
五、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综述 | 第4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2-54页 |
缩略语表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