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

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十二所高校的实证分析

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第1章 绪论第18-44页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8-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1-36页
        1.2.1 国内研究综述第21-30页
        1.2.2 国外研究综述第30-36页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第36-38页
        1.3.1 研究方法第36-37页
        1.3.2 研究资料第37-38页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第38-43页
        1.4.1 研究思路第38-40页
        1.4.2 内容框架第40-43页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43-44页
        1.5.1 可能的创新第43页
        1.5.2 存在的不足第43-44页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44-68页
    2.1 博士研究生的内涵第44-49页
        2.1.1 西方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渊源第44-47页
        2.1.2 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渊源第47-48页
        2.1.3 博士研究生的属性第48-49页
    2.2 创新能力的含义第49-54页
        2.2.1 创新能力的定义第49-51页
        2.2.2 创新能力的种类第51-53页
        2.2.3 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第53-54页
    2.3 理论基础第54-68页
        2.3.1 创新能力的三元素模型第54-55页
        2.3.2 创新能力的投资理论第55-58页
        2.3.3 创新性贡献的推进理论第58-62页
        2.3.4 创新能力系统模型第62-68页
第3章 分析框架与问卷设计第68-92页
    3.1 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系统模型第68-69页
    3.2 系统模型中的具体元素第69-83页
        3.2.1 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成果第69-71页
        3.2.2 博士研究生的创新环境第71-74页
        3.2.3 博士研究生的创新特征第74-83页
    3.3 问卷设计第83-92页
        3.3.1 问卷设计原则第83-84页
        3.3.2 问卷初步设计第84-85页
        3.3.3 预测对象第85页
        3.3.4 项目筛选第85-86页
        3.3.5 修订后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第86-92页
第4章 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统计描述第92-110页
    4.1 创新特征测量指标操作化第92-94页
        4.1.1 创新动机第92-93页
        4.1.2 创新个性第93页
        4.1.3 创新思维第93-94页
        4.1.4 创新知识第94页
    4.2 创新特征统计结果描述第94-104页
        4.2.1 创新动机第94-98页
        4.2.2 创新个性第98-99页
        4.2.3 创新思维第99-102页
        4.2.4 创新知识第102-104页
    4.3 创新环境指标操作化第104页
        4.3.1 硬环境第104页
        4.3.2 软环境第104页
    4.4 创新环境的统计结果描述第104-107页
        4.4.1 硬环境的整体情况第104-105页
        4.4.2 不同类别高校硬环境的方差分析第105-106页
        4.4.3 软环境的整体情况第106页
        4.4.4 不同类别高校软环境的方差分析第106-107页
    4.5 创新成果的统计结果描述第107-110页
第5章 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110-132页
    5.1 创新成果指标操作化第110-114页
        5.1.1 创新成果指标第110页
        5.1.2 操作方法第110-114页
    5.2 研究假设第114-115页
    5.3 模型选择第115-119页
        5.3.1 变量表达第115-116页
        5.3.2 模型选择第116-119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119-132页
        5.4.1 个体特征对创新成果的影响第119-124页
        5.4.2 环境因素对创新成果的影响第124-128页
        5.4.3 环境因素对个体特征的影响第128-132页
第6章 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第132-152页
    6.1 样本高校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分析第132-141页
        6.1.1 优秀生源:创新能力提升的前提第132-134页
        6.1.2 导师指导: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第134-137页
        6.1.3 课程学习: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第137-139页
        6.1.4 学术氛围:创新能力提升的催化剂第139-140页
        6.1.5 经济资助:创新能力提升的物质保障第140-141页
    6.2 样本高校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的主要问题第141-144页
        6.2.1 笔试形式的选拨方式仍占主导第141-142页
        6.2.2 重使用轻培养的指导方式仍然存在第142-143页
        6.2.3 课程体系缺乏个性化和层级化第143页
        6.2.4 学术氛围缺乏约束性机制第143页
        6.2.5 经济资助体制有待完善第143-144页
    6.3 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第144-152页
        6.3.1 深入改革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第144-145页
        6.3.2 完善博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制度第145-146页
        6.3.3 优化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第146-147页
        6.3.4 活跃博士研究生学术氛围第147-148页
        6.3.5 完善博士研究生资助体系第148-149页
        6.3.6 构建博士生研究生的内生机制第149-15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52-158页
    7.1 研究结论第152-156页
    7.2 研究展望第156-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6页
附录1: 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调查问卷第166-170页
附录2: 对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的访谈内容部分摘录第170-18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课题研究、学术活动及论文发表情况第182-184页
致谢第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速激肽Hemokinins促血管生成和手性小分子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
下一篇:通过促氧化策略设计姜黄素导向的癌预防试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