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图目录 | 第13-15页 |
表目录 | 第15-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25页 |
1.1.1. 传统双目立体视频系统 | 第19-22页 |
1.1.2. 基于视点合成的三维视频系统 | 第22-2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32页 |
1.2.1. 三维视频视觉质量及其损失来源 | 第25-27页 |
1.2.2. 三维视频视觉质量研究概览 | 第27-29页 |
1.2.3. 三维视频视觉质量增强研究概览 | 第29-32页 |
1.2.4.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2页 |
1.3. 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及论文的组织 | 第32-34页 |
第2章 三维视频视觉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建模 | 第34-66页 |
2.1. 双目图像质量相关的部分视觉特性 | 第34-44页 |
2.1.1. 单目视觉特性 | 第35-40页 |
2.1.2. 双目视觉特性 | 第40-43页 |
2.1.3. 三维视频图像质量损失的系统模型 | 第43-44页 |
2.2. 基于单目视觉特性的图像质量评价 | 第44-53页 |
2.2.1. 主观质量评价模型 | 第44-45页 |
2.2.2. 模拟主观评价的视觉感知质量指数算子 | 第45-51页 |
2.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53页 |
2.3. 基于双目融合特性的双目最小可辨别差异模型 | 第53-60页 |
2.3.1. 实验环境设计 | 第54-55页 |
2.3.2. 实验一 亮度掩蔽效应及双目噪声融合 | 第55-58页 |
2.3.3. 实验二 对比度掩蔽效应 | 第58-59页 |
2.3.4. 双目最小可辨别差异模型 | 第59-60页 |
2.4. 双目竞争失真研究 | 第60-65页 |
2.4.1. 双目竞争数据库的建立 | 第60-62页 |
2.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2-6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3章 面向视觉自然度的三维视频处理 | 第66-92页 |
3.1. 视点合成概述 | 第66-74页 |
3.1.1. 三维投影 | 第67-71页 |
3.1.2. 视点融合 | 第71-72页 |
3.1.3. 空洞填充 | 第72-73页 |
3.1.4. 合成失真的产生 | 第73-74页 |
3.2. 视点合成中边缘失真的抑制方法 | 第74-84页 |
3.2.1. 传统边缘失真消除方法 | 第74-77页 |
3.2.2. 边缘失真的产生分析 | 第77-79页 |
3.2.3. 基于边缘失真成因的失配抑制对齐增强法 | 第79-81页 |
3.2.4. 边界点定位算法 | 第81-82页 |
3.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2-84页 |
3.3. 基于视点合成的深度舒适度增强方法 | 第84-91页 |
3.3.1. 不适深度感的成因 | 第84-87页 |
3.3.2. 面向不同显示器的深度感保持技术 | 第87-90页 |
3.3.3. 深度感保持与舒适区域关系 | 第90-9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4章 面向信号保真度的三维视频处理 | 第92-114页 |
4.1. 面向目标虚拟视点图像质量的深度处理优化理论 | 第92-103页 |
4.1.1. 视点合成无误差的深度模型 | 第93-97页 |
4.1.2. 基于视点合成无误差的深度模型的深度编码优化 | 第97-103页 |
4.2. 视间纹理信号保真度增强滤波 | 第103-112页 |
4.2.1. 非对称编码中视间对应像素的一致性 | 第104-106页 |
4.2.2. 基于视间一致性的保真度增强滤波 | 第106-109页 |
4.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9-11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8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与科研工作 | 第128-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