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合成杂环化合物的亲核催化联烯反应 | 第15-26页 |
1.2.1 联烯与醛亚胺(C=N)的反应 | 第15-16页 |
1.2.2 联烯与酮亚胺(C=N)的反应 | 第16-17页 |
1.2.3 联烯与氮杂二烯的反应 | 第17-20页 |
1.2.4 联烯反应制备含氧杂环 | 第20-22页 |
1.2.5 联烯与偶氮或甲亚胺试剂的反应 | 第22-23页 |
1.2.6 联烯分子内的环加成反应 | 第23-25页 |
1.2.7 乙酰氧基修饰联烯分子的反应 | 第25-26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相关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膦催化双取代联烯酸酯与亚胺合成二氢吡咯衍生物 | 第28-54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吡咯环的合成 | 第28-33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8-30页 |
2.2.2 模型反应 | 第30-31页 |
2.2.3 原料化合物的合成 | 第31-33页 |
2.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33-41页 |
2.3.1 常规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 第33-36页 |
2.3.1.1 不同催化剂的筛选 | 第33-34页 |
2.3.1.2 底物比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 第34页 |
2.3.1.3 不同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1.4 催化剂当量对产率得影响 | 第35-36页 |
2.3.1.5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36页 |
2.3.2 底物适用性研究 | 第36-41页 |
2.3.2.1 磺酰亚胺的底物适应性考察 | 第36-38页 |
2.3.2.2 杂环和脂肪族亚胺适用性研究 | 第38-39页 |
2.3.2.3 不同取代联烯酸酯的适用性研究 | 第39-41页 |
2.4 可能的反应机理 | 第41-50页 |
2.5 亚胺前体与双取代联烯酸酯的反应的部分研究 | 第50-52页 |
2.5.1 对甲苯磺酰亚胺前体与双取代联烯的反应研究 | 第50-51页 |
2.5.2 碳酸叔丁脂磺酰亚胺前体与双取代联烯的反应 | 第51-52页 |
2.6 产物衍生化的尝试 | 第52-53页 |
2.6.1 二氢吡咯环的氧化 | 第52页 |
2.6.2 脂肪链手性碳的氧化 | 第52-53页 |
2.7 本章总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手性催化双取代联烯与亚胺的环加成反应研究 | 第54-61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模型反应 | 第55-58页 |
3.2.1 手性催化双取代联烯与亚胺的[3+2]反应 | 第55-56页 |
3.2.2 手性叔膦催化剂的合成步骤(仅以叔亮氨酸为例) | 第56-58页 |
3.2.3 酰基氨基膦手性催化考察 | 第58页 |
3.3 手性氨基膦催化剂的考察 | 第58-60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4.1 论文小结 | 第61页 |
4.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和成果情况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