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河湖相沉积的外营力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 | 第10-11页 |
1.3 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3.1 末次冰期的全球变化研究 | 第11-12页 |
1.3.2 Heinrich事件和Dansgaard‐Oeschger旋回 | 第12-13页 |
1.3.3 晚更新世气候变化研究 | 第13-14页 |
1.4 我国北方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 孢粉学应用于恢复古植被、古气候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1.5.1 国内孢粉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2 国外孢粉古环境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6-17页 |
1.6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6.3 拟解决科学问题: | 第18-19页 |
1.6.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24页 |
2.1 矿区地质环境特征 | 第20-21页 |
2.2 气候条件 | 第21-22页 |
2.3 区域植被特征 | 第22-24页 |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材料方法 | 第24-32页 |
3.1 样品采集 | 第24-25页 |
3.2 年代测定及其序列的建立 | 第25-27页 |
3.2.1 光释光测年法原理及模型 | 第25-26页 |
3.2.2 测量仪器和测试条件 | 第26-27页 |
3.2.3 测量过程 | 第27页 |
3.2.4 样品等效剂量的测定 | 第27页 |
3.3 AMS~14C测年法 | 第27-29页 |
3.3.1 AMS~14C测年原理 | 第27-28页 |
3.3.2 测年结果与讨论 | 第28-29页 |
3.4 第四纪地层孢粉的提取方法 | 第29-32页 |
3.4.1 地层化石孢粉样品的提取 | 第29-30页 |
3.4.2 关于孢粉提取量的讨论 | 第30-32页 |
第4章 孢粉数据的处理方法及结果 | 第32-38页 |
4.1 孢粉百分含量的计算 | 第32页 |
4.2 孢粉浓度的计算 | 第32页 |
4.3 孢粉分带及COINSS分析法 | 第32-34页 |
4.4 孢粉组合特征 | 第34-38页 |
第5章 研究区古植被演替与古气候重建 | 第38-41页 |
5.1 主要花粉类型的植被和气候指示意义 | 第38-39页 |
5.2 扎赉诺尔东露天矿区古植被演替与古气候重建 | 第39-41页 |
第6章 气候环境变化与猛犸象动物群的演化、绝灭的关系 | 第41-44页 |
6.1 草原猛犸象生存的气候环境 | 第41-42页 |
6.2 气候环境变化与猛犸象动物群的演化、绝灭的关系 | 第42-44页 |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4-46页 |
第8章 问题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附录 图表清单 | 第54-55页 |
主要完成工作 | 第55-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