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主义诉讼观的兴衰及其现代启示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家长主义诉讼观的兴起与衰落 | 第10-21页 |
一、 家长主义诉讼观的含义释解 | 第10-14页 |
(一) 家长主义诉讼观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 家长主义诉讼观的特点 | 第11-12页 |
(三) 家长主义诉讼观的一般要义 | 第12-14页 |
二、 诉讼法律家长主义的缘起 | 第14-18页 |
(一) 历史背景 | 第14-15页 |
(二) 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三) 制度脉络 | 第17-18页 |
三、 家长主义诉讼观的终结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家长主义的制度之维及历史局限 | 第21-34页 |
一、 两大法系家长主义诉讼观的制度考察 | 第21-23页 |
(一) 制度考察 | 第21-23页 |
(二) 家长主义诉讼观的本质体现:法院职权行为 | 第23页 |
二、 中国家长主义诉讼观的考量 | 第23-24页 |
三、 家长主义诉讼观的历史合理性论证 | 第24-29页 |
(一) 家长主义诉讼观的应对 | 第25-27页 |
(二) 正当化事由 | 第27-29页 |
四、 家长主义诉讼观的局限 | 第29-34页 |
(一) 自由主义与家长主义诉讼观的抗争 | 第29-31页 |
(二) 家长主义诉讼观与处分原则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家长主义诉讼观对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启示 | 第34-49页 |
一、 当代中国诉讼观中家长主义的烙印 | 第34-38页 |
(一) 既判力制度的确立 | 第34-35页 |
(二) 再审程序的启动权 | 第35-37页 |
(三) 证明责任的分配 | 第37-38页 |
二、 民事司法改革过程中对家长主义的背离 | 第38-39页 |
三、 自由主义诉讼观在中国的困境 | 第39-40页 |
四、 家长主义诉讼观的复活 | 第40-44页 |
(一) 法律援助的提供 | 第40-41页 |
(二) 法官的释明权 | 第41-43页 |
(三) 证据交换 | 第43-44页 |
五、 家长主义诉讼观对我国民事诉讼现代化的启示 | 第44-49页 |
(一) 家长主义诉讼观的法律价值 | 第45-46页 |
(二) 对超家长主义诉讼观的防范 | 第46-49页 |
结语:福利主义诉讼观的兴起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