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探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中外学者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学者对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 | 第10页 |
·中国学者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 | 第10-12页 |
·网络政治参与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2-13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13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页 |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2章 网络政治参与一般理论 | 第15-19页 |
·政治参与一般理论 | 第15-16页 |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思想 | 第16页 |
·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阐释 | 第16-19页 |
·网络政治参与的一般理论 | 第16-17页 |
·网络政治参与和传统政治参与的区别 | 第17-19页 |
第3章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现状分析 | 第19-30页 |
·中国目前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 | 第19-24页 |
·网络投票选举 | 第19-20页 |
·网络舆论 | 第20-22页 |
·网民与政治领导人的网上对话 | 第22-23页 |
·网络群体性事件 | 第23-24页 |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 第24-30页 |
·网络投票选举发展艰难 | 第24-25页 |
·网络舆论存在情绪化倾向和“群体极化”倾向 | 第25-27页 |
·网民与政治领导的网上对话没有形成长期机制 | 第27页 |
·权利的平等性与信息的不对称性 | 第27-28页 |
·网络群体性事件长期存在 | 第28-30页 |
第4章 网络政治参与困境分析 | 第30-34页 |
·社会发展水平影响政治参与形式 | 第30页 |
·社会结构不合理加剧网络政治参与情绪化和群体极化 | 第30-31页 |
·网络政治参与环境更容易引起“群体极化” | 第31-32页 |
·网络群体性事件存在的必然性 | 第32-34页 |
第5章 对促进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的建议 | 第34-40页 |
·政府要推进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 | 第34-37页 |
·继续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掌握网络话语权 | 第34-35页 |
·改革传统政治参与模式,扩大网络政治参与主体 | 第35页 |
·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政府与网民对话的长效机制 | 第35-36页 |
·加强网络法制化、网络实名制建设 | 第36-37页 |
·推进网络政治参与健康发展对公民的要求 | 第37-40页 |
·加强自身政治修养,提高政治参与水平 | 第37-38页 |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坚持理性政治参与 | 第38-39页 |
·加强自身法律修养,坚持合法政治参与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