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综述:新城疫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2-22页 |
1 新城疫病毒 | 第12页 |
2 新城疫全球分布及流行特点 | 第12-13页 |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第13-14页 |
4 新城疫病毒的分类 | 第14-15页 |
5 新城疫病毒的复制和致病机理 | 第15-16页 |
6 NDV毒力和致病性的最新研究 | 第16-17页 |
7 NDV的演化 | 第17-20页 |
7.1 弱毒型NDV的演化 | 第17-18页 |
7.2 毒力型NDV的演化 | 第18-20页 |
8 新城疫与先天性免疫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两株新城疫病毒强毒细胞感染的比较试验 | 第22-34页 |
1 材料 | 第23-24页 |
1.1 病毒、细胞和实验动物 | 第23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1.4 引物 | 第23-24页 |
2 方法 | 第24-27页 |
2.1 病毒空斑纯化 | 第24页 |
2.2 病毒滴度测定 | 第24页 |
2.3 鸡脾脏淋巴细胞制备 | 第24-25页 |
2.4 体外感染 | 第25页 |
2.5 病毒复制 | 第25页 |
2.6 间接免疫荧光 | 第25-26页 |
2.7 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 | 第26页 |
2.8 细胞凋亡实验 | 第26-27页 |
2.9 Annexin-Ⅴ和PI双染 | 第27页 |
3 结果 | 第27-32页 |
3.1 生物学特性 | 第27页 |
3.2 细胞病变及空斑纯化 | 第27-28页 |
3.3 NDV在DF-1和脾淋巴细胞复制能力 | 第28页 |
3.4 间接免疫荧光 | 第28-29页 |
3.5 细胞因子表达 | 第29-30页 |
3.6 细胞凋亡 | 第30-32页 |
4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两株新城疫病毒强毒感染SPF鸡的致病力差异分析 | 第34-49页 |
1 材料 | 第35-36页 |
1.1 病毒、细胞和试验动物 | 第35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1.4 引物 | 第35-36页 |
2 方法 | 第36-38页 |
2.1 病毒滴度测定 | 第36页 |
2.2 动物试验 | 第36页 |
2.3 病理切片 | 第36页 |
2.4 病毒载量 | 第36-37页 |
2.5 排毒检测 | 第37页 |
2.6 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 第37-38页 |
2.7 细胞因子表达 | 第38页 |
3 结果 | 第38-46页 |
3.1 临床表现和死亡率 | 第38页 |
3.2 组织病理切片 | 第38-40页 |
3.3 病毒载量 | 第40-41页 |
3.4 排毒检测 | 第41页 |
3.5 抗体检测 | 第41-42页 |
3.6 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 第42-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第四章 两株新城疫病毒强毒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初步验证 | 第49-65页 |
1 材料 | 第49-50页 |
1.1 试剂 | 第49-50页 |
1.2 仪器和材料 | 第50页 |
1.3 工具 | 第50页 |
2 方法 | 第50-52页 |
2.1 遗传进化分析 | 第50-51页 |
2.2 F、HN和V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51页 |
2.3 F、HN和V蛋白空间结构预测 | 第51页 |
2.4 HN蛋白受体结合试验 | 第51-52页 |
3 结果 | 第52-62页 |
3.1 遗传进化分析 | 第52页 |
3.2 F、HN和V蛋白氨基酸分析 | 第52-59页 |
3.3 F、HN和V蛋白的空间结构 | 第59页 |
3.4 HN蛋白受体结合试验 | 第59-62页 |
4 讨论 | 第62-65页 |
全文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