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 ·照明光源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 第9-18页 |
| ·传统照明光源简介 | 第10-11页 |
| ·新一代照明光源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白光LED的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 ·白光LED用的荧光粉 | 第15-18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8-20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 第2章 稀土发光中心及稀土荧光粉的概述 | 第20-32页 |
| ·稀土元素简介 | 第20-24页 |
| ·稀土元素的电子结构 | 第20-21页 |
| ·稀土离子的能级和光学跃迁 | 第21-23页 |
| ·Dy~(3+)/Eu~(3+)/Tb~(3+)的特性 | 第23-24页 |
| ·稀土荧光粉 | 第24-32页 |
| ·稀土荧光粉的应用领域 | 第24-26页 |
| ·稀土荧光粉的种类 | 第26-28页 |
| ·稀土荧光粉常用的制备方法 | 第28-32页 |
| 第3章 样品的制备及表征 | 第32-38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32-33页 |
|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2-33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33页 |
| ·样品的表征 | 第33-38页 |
| ·X射线衍射(XRD) | 第33-34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4-35页 |
| ·荧光光谱的测试 | 第35页 |
| ·荧光粉的色度学表征 | 第35-38页 |
| 第4章 Gd_2(MoO_4)_3:Dy~(3+)荧光粉的光谱性质的分析 | 第38-48页 |
| ·样品的结构及形貌表征 | 第38-40页 |
| ·Gd_2(MoO_4)_3:Dy~(3+)的激发和发射光谱的分析 | 第40-42页 |
| ·Dy~(3+)的浓度对样品发光特性的影响 | 第42-46页 |
| ·样品的CIE色品坐标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5章 Gd_2(MoO_4)_3:Dy~(3+)/Eu~(3+)荧光粉的光谱性质的分析 | 第48-58页 |
| ·样品的结构表征 | 第48-49页 |
| ·Gd_2(MoO_4)_3:Dy~(3+)/Eu~(3+)荧光粉中Dy~(3+)与Eu~(3+)之间的能量传递机制 | 第49-53页 |
| ·Gd_2(MoO_4)_3:Dy~(3+)/Eu~(3+)荧光粉的发射特性 | 第53-55页 |
| ·Gd_2(MoO_4)_3:Dy~(3+)/Eu~(3+)荧光粉的色品坐标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第6章 Gd_2(MoO_4)_3:Tb~(3+)荧光粉的光谱性质的分析 | 第58-65页 |
| ·样品的结构表征 | 第58-59页 |
| ·Gd_2(MoO_4)_3:Tb~(3+)的激发和发射光谱的分析 | 第59-61页 |
| ·Tb~(3+)的浓度对样品发光特性的影响 | 第61-63页 |
| ·样品的CIE色品坐标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