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9页 |
1.1 荧光探针及其分子结构 | 第11-13页 |
1.1.1 荧光探针分析法 | 第11-12页 |
1.1.2 荧光探针的分子结构 | 第12-13页 |
1.2 荧光探针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 第13-16页 |
1.2.1 对离子的检测 | 第13-14页 |
1.2.2 对小分子化合物的检测 | 第14-15页 |
1.2.3 对生物大分子的检测 | 第15页 |
1.2.4 生物成像 | 第15-16页 |
1.3 Hg~(2+)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3.1 以S原子作为结合位点的Hg~(2+)荧光探针 | 第16-17页 |
1.3.2 以N原子作为结合位点的Hg~(2+)荧光探针 | 第17-19页 |
1.3.3 以N和S原子作为结合位点的Hg~(2+)荧光探针 | 第19-20页 |
1.3.4 以N和O原子作为结合位点的Hg~(2+)荧光探针 | 第20页 |
1.3.5 其它的Hg~(2+)荧光探针 | 第20-21页 |
1.4 NO~(2-)荧光检测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4.1 基于I~(3-)作用的NO~(2-)荧光检测 | 第22页 |
1.4.2 基于BrO~(3-)作用的NO~(2-)荧光检测 | 第22-23页 |
1.4.3 基于-NH2作用的NO~(2-)荧光检测 | 第23-24页 |
1.4.4 其它NO~(2-)荧光检测 | 第24页 |
1.5 苯并蒽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 第24-28页 |
1.5.1 苯并蒽酮类染料 | 第24-25页 |
1.5.2 苯并蒽酮类荧光探针 | 第25-27页 |
1.5.3 苯并蒽酮类化合物的其它应用 | 第27-28页 |
1.6 本文立题意义及构思 | 第28-29页 |
第2章 苯并蒽酮类Hg~(2+)荧光探针的研究及细胞成像 | 第29-43页 |
2.1 前言 | 第29-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3页 |
2.2.1 化学试剂及仪器 | 第30-31页 |
2.2.2 探针T1的合成方法 | 第31-32页 |
2.2.3 工作溶液的配置 | 第32页 |
2.2.4 荧光分析测定 | 第32页 |
2.2.5 细胞成像实验 | 第32-3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3-42页 |
2.3.1 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33-34页 |
2.3.2 核磁共振氢谱的测定 | 第34-35页 |
2.3.3 质谱的测定 | 第35页 |
2.3.4 荧光光谱 | 第35-36页 |
2.3.5 最佳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36-39页 |
2.3.6 探针T1对Hg~(2+)的选择性 | 第39页 |
2.3.7 阳离子干扰实验 | 第39-40页 |
2.3.8 检测机理 | 第40-41页 |
2.3.9 探针T1在Hg~(2+)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 第41-42页 |
2.4 结论 | 第42-43页 |
第3章 3-氨基苯并蒽酮检测NO~(2-)的荧光分析法研究 | 第43-55页 |
3.1 前言 | 第4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3-44页 |
3.2.2 3-ABA的合成 | 第44页 |
3.2.3 工作溶液的配置 | 第44-45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3页 |
3.3.1 3-ABA的结构表征 | 第45-47页 |
3.3.2 荧光光谱 | 第47页 |
3.3.3 最佳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47-50页 |
3.3.4 3-ABA对NO~(2-)选择性 | 第50-51页 |
3.3.5 其它离子的干扰实验 | 第51-52页 |
3.3.6 检测机理 | 第52-53页 |
3.3.7 水样分析及回收率测试 | 第53页 |
3.4 结论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