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及低模数水玻璃的来源 | 第13-15页 |
1.1.1 煤矸石 | 第13页 |
1.1.2 现阶段煤矸石的利用状况 | 第13-14页 |
1.1.3 低模数水玻璃的来源 | 第14-15页 |
1.2 白炭黑及其结构 | 第15-17页 |
1.2.1 白炭黑简介 | 第15-16页 |
1.2.2 白炭黑的结构 | 第16-17页 |
1.3 制备白炭黑方法概述 | 第17-22页 |
1.3.1 干法热解 | 第17-18页 |
1.3.2 湿法沉淀 | 第18-22页 |
1.4 白炭黑的应用 | 第22-24页 |
1.4.1 应用于橡胶行业中 | 第22-23页 |
1.4.2 应用于涂料行业 | 第23页 |
1.4.3 应用于日用品和化妆品行业中 | 第23-24页 |
1.4.4 作为新型塑料添加剂 | 第24页 |
1.4.5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24页 |
1.5 实验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4-2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5.2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5.3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试剂及设备 | 第27-35页 |
2.1 实验所用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7-29页 |
2.1.1 实验所用原料、试剂 | 第27-28页 |
2.1.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第28页 |
2.1.3 实验原料水玻璃分析 | 第28-29页 |
2.2 实验所用的分析方法及物性表征手段 | 第29-35页 |
2.2.1 工业水玻璃模数的测定 | 第29-30页 |
2.2.2 白炭黑纯度的测定 | 第30-31页 |
2.2.3 白炭黑产率的计算 | 第31页 |
2.2.4 产品白炭黑吸油值的测定 | 第31-32页 |
2.2.5 产品白炭黑粒度的测定 | 第32页 |
2.2.6 产品白炭黑比表面积、孔径、孔容及孔体积的测定 | 第32页 |
2.2.7 白炭黑产品扫描电镜分析 | 第32页 |
2.2.8 白炭黑产品的热分析 | 第32-33页 |
2.2.9 白炭黑产品的红外分析 | 第33页 |
2.2.10 白炭黑的产品等级分类 | 第33-35页 |
第三章 硫酸法制备白炭黑 | 第35-53页 |
3.1 实验原理 | 第35页 |
3.2 硫酸沉淀法反应终点及工艺条件的选择 | 第35-36页 |
3.2.1 硫酸沉淀法反应终点的选择 | 第35-36页 |
3.2.2 硫酸沉淀法工艺条件的选择 | 第3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6-49页 |
3.4.1 单因素实验 | 第36-45页 |
3.4.2 正交试验 | 第45-48页 |
3.4.3 正交验证性实验 | 第48-49页 |
3.5 产品表征 | 第49-50页 |
3.5.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9页 |
3.5.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50页 |
3.5.3 电镜分析 | 第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第四章 碳化法制备白炭黑 | 第53-71页 |
4.1 实验原理 | 第53页 |
4.2 碳化反应终点及工艺条件选择 | 第53-54页 |
4.2.1 碳化反应终点的选择 | 第53-54页 |
4.2.2 碳化反应工艺条件的选择 | 第5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65页 |
4.4.1 单因素实验 | 第55-62页 |
4.4.2 正交试验 | 第62-65页 |
4.4.3 正交验证性实验 | 第65页 |
4.5 产品表征 | 第65-67页 |
4.5.1 X射线衍射 | 第65-66页 |
4.5.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6-67页 |
4.5.3 电镜分析 | 第67页 |
4.6 两种制备方法产品比较 | 第67-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五章 碳化法制备白炭黑反应条件对白炭黑内部结构的影响 | 第71-89页 |
5.1 温度对低模数水玻璃碳化法制备白炭黑性能的影响 | 第72-77页 |
5.1.1 温度对白炭黑形貌及吸油值的影响 | 第72-74页 |
5.1.2 温度对白炭黑比表面积及孔结构的影响 | 第74-76页 |
5.1.3 温度对白炭黑表面羟基的影响 | 第76-77页 |
5.2 水玻璃浓度对低模数水玻璃碳化法制备白炭黑性能的影响 | 第77-82页 |
5.2.1 水玻璃浓度对白炭黑形貌及吸油值的影响 | 第77-79页 |
5.2.2 水玻璃浓度对白炭黑比表面积及孔结构的影响 | 第79-81页 |
5.2.3 水玻璃浓度对白炭黑表面羟基的影响 | 第81-82页 |
5.3 电解质Na_2CO_3浓度对低模数水玻璃碳化法制备白炭黑性能的影响 | 第82-86页 |
5.3.1 Na_2CO_3浓度对白炭黑形貌及吸油值的影响 | 第82-83页 |
5.3.2 Na_2CO_3浓度对白炭黑比表面积及孔结构的影响 | 第83-85页 |
5.3.3 Na_2CO_3浓度对白炭黑表面羟基的影响 | 第85-8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附录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