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大龙潭泥石流沟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及其生态位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1章 前言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种间关系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生态位研究现状第15-17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17-24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7-18页
        2.1.1 地理位置概况第17页
        2.1.2 气候与水文第17页
        2.1.3 土壤概况第17页
        2.1.4 植被群落概况第17-18页
    2.2 研究内容第18页
        2.2.1 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与优势种第18页
        2.2.2 植物群落多物种种间联结性分析第18页
        2.2.3 物种种间联结性以及相关性分析第18页
        2.2.4 物种生态位分析第18页
    2.3 数据获取第18-19页
    2.4 数据的处理方法第19-23页
        2.4.1 重要值的计算与优势种的确定第19页
            2.4.1.1 重要值的计算第19页
            2.4.1.2 优势种的确定第19页
        2.4.2 植物群落多物种总体联结显著性检验第19-20页
        2.4.3 种间联结性检验第20-21页
            2.4.3.1 X~2检验方法第20页
            2.4.3.2 种间联结系数AC检验方法第20-21页
            2.4.3.3 相似性指数OI检验方法第21页
        2.4.4 种间相关性检验方法第21-22页
            2.4.4.1 Pearson相关分析第21页
            2.4.4.2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第21-22页
        2.4.5 物种生态位检验方法第22-23页
            2.4.5.1 生态位宽度检验方法第22页
            2.4.5.2 生态位重叠检验方法第22-23页
    2.5 技术路线图第23-24页
第3章 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重要值第24-28页
    3.1 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第24-26页
    3.2 植物群落重要值与优势种第26-28页
第4章 灌木层植物物种种间关系及其生态位分析第28-35页
    4.1 灌木层植物多物种总体联结性检测第28页
    4.2 灌木层植物种间关系分析第28-32页
        4.2.1 灌木层植物种物种之间联结性测验第28-31页
            4.2.1.1 X~2检验第28-30页
            4.2.1.2 联结系数AC值计算第30页
            4.2.1.3 相似性指数OI值计算第30-31页
        4.2.2 灌木层植物相关性分析第31-32页
    4.3 灌木层植物生态位分析第32-35页
        4.3.1 灌木层生态位宽度分析第32-33页
        4.3.2 灌木层生态位重叠分析第33-35页
第5章 草本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及其生态位分析第35-42页
    5.1 草本层植物总体关联性检验第35页
    5.2 草本层植物种间关系分析第35-39页
        5.2.1 草本层植物物种种间联结性分析第35-38页
            5.2.1.1 X~2检验第35-36页
            5.2.1.2 联结系数AC值计算第36-37页
            5.2.1.3 相似性指数OI值计算第37-38页
        5.2.2 草本层物种种间相关性分析第38-39页
    5.3 草本层植被群落生态位分析第39-42页
        5.3.1 草本层生态位宽度分析第39-40页
        5.3.2 草本层生态位重叠分析第40-42页
第6章 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及其生态位分析第42-48页
    6.1 植物群落总体关联性检验第42页
    6.2 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分析第42-45页
        6.2.1 植物群落物种种间联结性分析第42-44页
            6.2.1.1 X~2检验第42页
            6.2.1.2 联结系数AC值计算第42-43页
            6.2.1.3 相似性指数OI值计算第43-44页
        6.2.2 植物群落物种种间相关性分析第44-45页
    6.3 植物群落生态位分析第45-48页
        6.3.1 植物群落生态位宽度分析第45-46页
        6.3.2 植物群落生态位重叠分析第46-48页
第7章 结论与讨论第48-51页
    7.1 结论第48-50页
    7.2 讨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致谢第56-59页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果种群遗传格局及其成因研究
下一篇:新安江鱼类分类和功能α、β多样性纵向梯度格局及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