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含羧基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应用及理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与本文相关的化合物名称及其符号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概况第13-14页
        1.1.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分类第13页
        1.1.2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第13-14页
    1.2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第14-19页
        1.2.1 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14-15页
        1.2.2 在腐蚀领域的应用第15页
        1.2.3 在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第15-16页
        1.2.4 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第16-17页
            1.2.4.1 抑菌活性第16页
            1.2.4.2 抗癌活性第16-17页
            1.2.4.3 抗氧化性第17页
        1.2.5 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第17-19页
            1.2.5.1 检测离子第17-18页
            1.2.5.2 检测食品添加剂第18页
            1.2.5.3 检测药物第18-19页
    1.3 量子化学研究第19-20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20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0-23页
第2章 含羧基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23-56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23-25页
        2.2.1 主要试剂第23-24页
        2.2.2 主要仪器第24-25页
    2.3 实验方法第25-31页
        2.3.1 邻羧基苯甲醛缩1,3-丙二胺双席夫碱(L1)及其铜配合物(M1)的合成第25-26页
        2.3.2 邻羧基苯甲醛缩乙二胺双席夫碱(L2)及其铜配合物(M2)的合成第26-28页
        2.3.3 邻羧基苯甲醛缩二乙烯三胺双席夫碱(L3)及其钴配合物(M3)的合成第28页
        2.3.4 2,6-二氨基吡啶缩邻羧基苯甲醛双席夫碱(L4)及其钴配合物(M4)的合成第28-29页
        2.3.5 2,6-二氨基吡啶缩3-羧基苯甲醛双席夫碱(L5)及其钴配合物(M5)的合成第29页
        2.3.6 2,6-二氨基吡啶缩4-甲酰苯甲酸双席夫碱(L6)及其钴配合物(M6)的合成第29-30页
        2.3.7 L-组氨酸缩乙二醛双席夫碱(L7)及其钴(M7)、镍(M7')配合物的合成第30-31页
        2.3.8 L-组氨酸缩溴代丙二醛双席夫碱(L8)及其镍配合物(M8)的合成第31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1-54页
        2.4.1 晶体结构分析第31-36页
            2.4.1.1 双席夫碱配体(L1)及其铜配合物(M1)晶体结构分析第32-34页
            2.4.1.2 双席夫碱配体(L2)及其铜配合物(M2)晶体结构分析第34-36页
        2.4.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第36-39页
            2.4.2.1 双席夫碱配体(L3)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第36-37页
            2.4.2.2 双席夫碱配体(L7)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第37-38页
            2.4.2.3 双席夫碱配体(L8)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第38-39页
        2.4.3 质谱分析第39-41页
            2.4.3.1 双席夫碱配体(L4)质谱分析第39-40页
            2.4.3.2 双席夫碱配体(L5)质谱分析第40页
            2.4.3.3 双席夫碱配体(L6)质谱分析第40-41页
        2.4.4 红外光谱分析第41-43页
        2.4.5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43-46页
        2.4.6 荧光光谱分析第46-50页
        2.4.7 热重分析第50-54页
    2.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3章 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测定苯甲酸第56-68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56-58页
        3.2.1 主要试剂第56-57页
        3.2.2 主要溶液配制第57页
        3.2.3 主要仪器第57-58页
    3.3 实验方法第58-59页
        3.3.1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第58页
        3.3.2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检测苯甲酸浓度的方法第58-59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59-67页
        3.4.1 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配合物(M1、M2、M3)的循环伏安特性分析第59-60页
        3.4.2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的表征第60-62页
            3.4.2.1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循环伏安曲线分析第60-61页
            3.4.2.2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扫描电镜分析第61页
            3.4.2.3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交流阻抗分析第61-62页
        3.4.3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测定苯甲酸第62-67页
            3.4.3.1 苯甲酸在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第62-63页
            3.4.3.2 扫描速率及电极反应控制第63页
            3.4.3.3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第63-64页
            3.4.3.4 不同电解质对检测苯甲酸的影响第64-65页
            3.4.3.5 修饰玻碳电极的稳定性和重现性第65-66页
            3.4.3.6 干扰实验第66页
            3.4.3.7 实际样品检测第66-67页
    3.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4章 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钴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同时测定对乙酰氨基酚(PR)和4-氨基苯酚(4-AP)第68-83页
    4.1 引言第68页
    4.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68-70页
        4.2.1 主要试剂第68-69页
        4.2.2 主要仪器第69-70页
    4.3 实验方法第70页
        4.3.1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修饰电极的制备第70页
        4.3.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修饰电极对PR和4-AP同时检测方法第70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70-81页
        4.4.1 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循环伏安特性第70-71页
        4.4.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修饰电极的制备条件优化第71-73页
            4.4.2.1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电沉积圈数的影响第71-72页
            4.4.2.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电沉积速率的影响第72-73页
        4.4.3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修饰玻碳电极选择性检测条件优化第73-78页
            4.4.3.1 不同电极的影响第73-75页
            4.4.3.2 不同pH值对同时测定的影响第75-76页
            4.4.3.3 不同扫描速率对同时测定的影响第76-78页
        4.4.4 PR和4-AP分析测定第78-80页
            4.4.4.1 不同浓度的PR的DPV图第78-79页
            4.4.4.2 不同浓度的4-AP的DPV图第79-80页
        4.4.5 电极的稳定性第80页
        4.4.6 干扰研究第80-81页
        4.4.7 实际样品分析第81页
    4.5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5章 L-组氨酸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研究第83-91页
    5.1 引言第83页
    5.2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83-84页
        5.2.1 主要试剂第83-84页
        5.2.2 主要仪器第84页
    5.3 实验方法第84-85页
        5.3.1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测试方法第84页
        5.3.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溶液研究方法第84-85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85-90页
        5.4.1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光能带隙分析第85-86页
        5.4.2 光催化性能研究第86-90页
            5.4.2.1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溶液紫外-可见光谱研究第86-87页
            5.4.2.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用量对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溶液的影响第87-89页
            5.4.2.3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溶液机理分析第89-90页
            5.4.2.4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光催化降解亚甲蓝稳定性研究第90页
    5.5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6章 邻羧基苯甲醛类与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量子化学研究第91-100页
    6.1 引言第91页
    6.2 计算方法第9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1-99页
        6.3.1 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量子化学计算第91-95页
            6.3.1.1 几何结构优化第91-93页
            6.3.1.2 金属原子净电荷分析第93页
            6.3.1.3 分子前线轨道分析第93-95页
        6.3.2 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量子化学计算第95-99页
            6.3.2.1 几何结构优化第95-97页
            6.3.2.2 金属原子净电荷分析第97页
            6.3.2.3 分子前线轨道分析第97-99页
    6.4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7章 L-组氨酸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第100-105页
    7.1 引言第100页
    7.2 计算方法第100-101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01-103页
        7.3.1 几何结构优化第101页
        7.3.2 分子前线轨道分析第101-102页
        7.3.3 能态密度分析第102-103页
    7.4 本章小结第103-105页
第8章 全文总结第105-108页
    8.1 主要内容第105-106页
    8.2 主要特色第106-107页
    8.3 展望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8页
附表第118-124页
附录第124-127页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离子液体作为表面活性剂自组装介质的研究
下一篇:路易斯酸催化胺对吖丙啶不对称开环:含氮四取代中心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