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与方药研究
前言 | 第3-4页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张景岳学术思想概述 | 第11-21页 |
1. 张景岳的生平简介 | 第11-12页 |
2. 张景岳的学术著作 | 第12-13页 |
3. 张景岳的生活背景 | 第13-15页 |
4. 张景岳的温补学说 | 第15-17页 |
4.1 论阳不足 | 第15-16页 |
4.2 论相火 | 第16页 |
4.3 论命门 | 第16-17页 |
5. 张景岳的真阴学说 | 第17-18页 |
6. 张景岳的辨证论治特点 | 第18-19页 |
6.1 明确辨证 | 第18页 |
6.2 重治形为主要目的 | 第18-19页 |
6.3 重视扶正与补阴 | 第19页 |
6.4 辨虚寒用补法 | 第19页 |
小结 | 第19-21页 |
张景岳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研究 | 第21-28页 |
1. 咳嗽病的学术理论源流 | 第21-22页 |
2. 咳嗽之病因 病机 | 第22-24页 |
2.1 外感与内伤咳嗽之认识 | 第22-23页 |
2.2 外感内伤与脏腑病变 | 第23页 |
2.3 外感内伤的病因与症状特点 | 第23页 |
2.4 外感内伤的治法原则 | 第23-24页 |
2.5 外感内伤的鉴别 | 第24页 |
3. 咳嗽治则 治法 | 第24-27页 |
3.1 外感咳嗽证治 | 第24-26页 |
3.2 内伤咳嗽证治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景岳全书》咳嗽的相关方剂研究 | 第28-45页 |
1. 方剂来源 | 第2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3. 图表统计分析 | 第29-33页 |
3.1 咳嗽病的相关方剂分析 | 第29-33页 |
4. 代表方剂分析 | 第33-36页 |
4.1 六安煎 | 第33页 |
4.2 金水六君煎 | 第33-34页 |
4.3 四阴煎 | 第34页 |
4.4 柴陈煎 | 第34-35页 |
4.5 理阴煎 | 第35页 |
4.6 大补元煎 | 第35-36页 |
5. 咳嗽相关方剂药物分析 | 第36-39页 |
6. 具体药物分析 | 第39-45页 |
6.1 熟地 | 第40-41页 |
6.2 当归 | 第41页 |
6.3 陈皮 | 第41-42页 |
6.4 半夏 | 第42页 |
6.5 甘草 | 第42页 |
6.6 茯苓 | 第42-43页 |
6.7 山药 | 第43页 |
6.8 山茱萸 | 第43-44页 |
6.9 枸杞子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54页 |
1. 对于张景岳的学术思想探讨 | 第45页 |
2. 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 | 第45-46页 |
3. 论咳嗽的脏腑病变与症状表现 | 第46-47页 |
3.1 肺脏与外感作病 | 第46页 |
3.2 脾与肺的病变 | 第46-47页 |
3.3 肺与肾的病变 | 第47页 |
4. 对于张景岳论治咳嗽的方药探讨 | 第47-49页 |
5. 医家评点张景岳的咳嗽论治思想 | 第49-50页 |
6. 医家评点张景岳的方药临床运用 | 第50-52页 |
7. 相关方药及临床运用研究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综述 | 第62-65页 |
附录1 | 第65-67页 |
附录2 | 第67-68页 |
附录3 | 第68-70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