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2-15页 |
1.1.1 溯源:“城市—生活”本质的探讨 | 第12页 |
1.1.2 失衡:快速城镇化中对理性规划的反思 | 第12-13页 |
1.1.3 危机:信息时代的现实交流空间萎缩 | 第13-14页 |
1.1.4 机遇:广州绿道建设和慢行试点的推广 | 第14-15页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第15-21页 |
1.2.1 日常生活 | 第15-16页 |
1.2.2 日常都市主义 | 第16-18页 |
1.2.3 社区绿道与慢行系统 | 第18-2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实践概述 | 第24-45页 |
2.1 日常生活视角下城市空间研究 | 第24-31页 |
2.1.1 哲学界对于回归日常生活的讨论 | 第24-26页 |
2.1.2 日常生活视角下城市空间研究理论 | 第26-28页 |
2.1.3 日常生活视角下城市空间研究实践 | 第28-30页 |
2.1.4 对社区绿道研究的借鉴 | 第30-31页 |
2.2 非正规性城市空间 | 第31-33页 |
2.2.1 城市的正规性(formal)和非正规性(informal) | 第31页 |
2.2.2 非正规性城市空间的分类和特点 | 第31-32页 |
2.2.3 我国非正规性城市空间规划的特点和困境 | 第32页 |
2.2.4 对社区绿道建设的借鉴 | 第32-33页 |
2.3 社区绿道研究与建设情况 | 第33-44页 |
2.3.1 绿道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33-35页 |
2.3.2 社区绿道的研究综述 | 第35-36页 |
2.3.3 国外社区绿道案例 | 第36-39页 |
2.3.4 社区绿道的基本特征 | 第39-40页 |
2.3.5 社区绿道的服务类型 | 第40-41页 |
2.3.6 广州市社区绿道建设情况 | 第41-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广州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 | 第45-62页 |
3.1 广州传统生活概述 | 第45-50页 |
3.1.1 亚热带气候影响 | 第45页 |
3.1.2 岭南特色城市空间 | 第45-47页 |
3.1.3“老广”的日常生活 | 第47-50页 |
3.2 现代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研究——以天河社区为例 | 第50-58页 |
3.2.1 基本概况 | 第50-51页 |
3.2.2 出行选择 | 第51-52页 |
3.2.3 户外活动 | 第52-56页 |
3.2.4 设施使用 | 第56-58页 |
3.3 广州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存在问题 | 第58-60页 |
3.3.1 日常出行中存在不便 | 第58-59页 |
3.3.2 户外活动空间不足 | 第59-60页 |
3.3.3 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 第60页 |
3.3.4 与社区绿道建设的关联 | 第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广州绿道的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 第62-77页 |
4.1 广州绿道的使用情况 | 第62-74页 |
4.1.1 生活空间的复兴——东濠涌绿道 | 第62-71页 |
4.1.2 现代生活的承载——天河北绿道 | 第71-74页 |
4.2 广州绿道存在的问题 | 第74-76页 |
4.2.1 城市绿道的社区服务有限 | 第74-75页 |
4.2.2 部分绿道的建设流于形式 | 第75页 |
4.2.3 欠缺有效的管理和运营 | 第75页 |
4.2.4 与公共交通的衔接不足 | 第75-7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日常生活视角下广州社区绿道的建设与使用 | 第77-96页 |
5.1 自下而上的广州社区绿道建设的必要性 | 第77-79页 |
5.2 居住区内部自发形成的社区绿道——以广州汇景新城为例 | 第79-82页 |
5.2.1 基本概况 | 第79-80页 |
5.2.2 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 第80-81页 |
5.2.3 社区绿道路径生成 | 第81-82页 |
5.3 高校开放空间使用形成的社区绿道——以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 第82-87页 |
5.3.1 基本概况 | 第83-84页 |
5.3.2 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 第84-86页 |
5.3.3 社区绿道路径生成 | 第86-87页 |
5.4 居民户外活动的热点路径形成社区绿道——以广州跑步人群热点路径为例 | 第87-92页 |
5.4.1 跑步人群行为特征对社区绿道建设的意义 | 第87-88页 |
5.4.2 基于手机跑步软件发布的广州热点路径 | 第88-90页 |
5.4.3 社区绿道机会路径生成 | 第90-92页 |
5.5 特定活动转变街道使用功能形成的社区绿道——以广州“行花街”为例 | 第92-94页 |
5.5.1 广州“行花街”活动的时空分布 | 第92-93页 |
5.5.2 广州“行花街”活动对社区绿道建设的启示 | 第93-94页 |
5.6 日常生活视角下广州社区绿道建设与使用 | 第94-95页 |
5.6.1 日常生活视角下广州社区绿道案例的总结与比较 | 第94-95页 |
5.6.2 日常生活视角下广州社区绿道的再定义 | 第9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广州社区绿道设计展望 | 第96-105页 |
6.1 基于日常生活的社区绿道设计要点 | 第96-98页 |
6.1.1 社区主导 | 第96页 |
6.1.2 公众参与 | 第96页 |
6.1.3 多维感官的回归 | 第96-97页 |
6.1.4 特色场所的营造 | 第97页 |
6.1.5 消费空间的刺激 | 第97页 |
6.1.6 预留弹性空间,鼓励自组织行为 | 第97-98页 |
6.2 社区绿道可能的空间模式 | 第98-100页 |
6.2.1 城市层面 | 第98-99页 |
6.2.2 街道层面 | 第99页 |
6.2.3 住区层面 | 第99-100页 |
6.3 基于日常生活的广州社区绿道设计展望 | 第100-104页 |
6.3.1 人性化使用的服务供给 | 第100-103页 |
6.3.2 提升社区活力的活动策划 | 第103-10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第105-10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5-107页 |
7.1.1 回归日常生活视角下城市空间更新的思考 | 第105-106页 |
7.1.2 日常生活视角下广州社区绿道的建设与使用的发现 | 第106-107页 |
7.2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附录 1 | 第112-116页 |
附录 2 | 第116-120页 |
附录 3 | 第120-12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附件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