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3-19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1.3.1 急倾斜煤层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2 导水裂隙带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3 防治水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9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9-25页 |
| 2.1 矿井概况 | 第19-20页 |
| 2.1.1 李嘴孜矿 | 第19页 |
| 2.1.2 新集三矿 | 第19-20页 |
| 2.2 地质概况 | 第20-25页 |
| 2.2.1 地层 | 第20-22页 |
| 2.2.2 井田构造 | 第22-25页 |
| 3 充水条件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第25-41页 |
| 3.1 充水条件分析 | 第25-27页 |
| 3.1.1 充水水源分析 | 第25-26页 |
| 3.1.2 充水通道分析 | 第26-27页 |
| 3.2 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水源判别 | 第27-41页 |
| 3.2.1 李嘴孜矿 | 第27-36页 |
| 3.2.2 新集三矿 | 第36-41页 |
| 4 急倾斜煤层开采裂隙发育特征 | 第41-65页 |
| 4.1 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 第41-47页 |
| 4.1.1 李嘴孜矿A组煤底板岩层工程地质特征 | 第41-42页 |
| 4.1.2 新集三矿3煤层顶板岩层工程地质条件 | 第42-47页 |
| 4.2 李嘴孜矿A组煤开采底板破坏特征研究 | 第47-54页 |
| 4.2.1 数值模拟 | 第47-53页 |
| 4.2.2 底板采动破坏理论研究 | 第53-54页 |
| 4.3 新集三矿3煤(A组煤)开采覆岩破坏特征研究 | 第54-65页 |
| 4.3.1 工作面概况 | 第54-55页 |
| 4.3.2 数值模拟 | 第55-62页 |
| 4.3.3 3 煤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 | 第62-65页 |
| 5 急倾斜A组煤水害防治研究 | 第65-71页 |
| 5.1 急倾斜煤层开采方法 | 第65页 |
| 5.2 防治水实践 | 第65-67页 |
| 5.2.1 九龙岗、大通井田 | 第65-66页 |
| 5.2.2 孔集井田 | 第66-67页 |
| 5.3 防治水方法研究 | 第67-69页 |
| 5.3.1 底板水害防治 | 第68页 |
| 5.3.2 顶板水害防治 | 第68-69页 |
| 5.4 工程实例 | 第69-71页 |
| 5.4.1 疏水降压 | 第69页 |
| 5.4.2 顶板注浆加固 | 第69-71页 |
| 6.结论与不足之处 | 第71-73页 |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 6.2 不足之处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