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4页 |
1.3 研究现状回顾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本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1.5.1 预期达到的目的 | 第16页 |
1.5.2 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乔利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 第18-34页 |
2.1 乔利乡基本概况 | 第18-20页 |
2.2 组建领导机构,做好统筹协调 | 第20页 |
2.3 政策支持优势 | 第20-23页 |
2.4 农业产业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壮大 | 第23-27页 |
2.5 技术储备优势 | 第27-29页 |
2.6 品牌创建优势 | 第29-30页 |
2.7 配套服务体系优势 | 第30页 |
2.8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 第30-31页 |
2.9 助推脱贫攻坚,提高群众多元化收入 | 第31-32页 |
2.10 扎实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 第34-38页 |
3.1 组织保障力度薄弱 | 第34页 |
3.1.1 部分村级党组织发挥作用不明显 | 第34页 |
3.1.2 农业组织化服务与推广不到位 | 第34页 |
3.2 政策落实不到位 | 第34-35页 |
3.2.1 企业资金短缺 | 第34-35页 |
3.2.2 政策协调配合不够 | 第35页 |
3.3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滞后 | 第35页 |
3.3.1 产业规划没有前瞻性 | 第35页 |
3.3.2 种植基地规模普遍较小 | 第35页 |
3.4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缓慢 | 第35-36页 |
3.4.1 生产管理粗放 | 第35-36页 |
3.4.2 环境变化应对措施不到位 | 第36页 |
3.4.3 机械化应用程度低 | 第36页 |
3.5 乡土人才缺乏 | 第36页 |
3.5.1 务工用人缺乏 | 第36页 |
3.5.2 专业技术不够全面 | 第36页 |
3.6 基础设施存在薄弱区域 | 第36-37页 |
3.6.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第36-37页 |
3.6.2 农业基础投入不足 | 第37页 |
3.6.3 土地流转承包不顺 | 第37页 |
3.6.4 农业环境污染突出 | 第37页 |
3.7 市场开拓力度不大 | 第37-38页 |
3.7.1 农产品缺乏精深加工 | 第37页 |
3.7.2 农业产业销售链未形成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 | 第38-50页 |
4.1 强化组织保障 | 第38-39页 |
4.1.1 突出党建引领,发挥帮带作用助推产业发展 | 第38页 |
4.1.2 建立党组织,构筑战斗堡垒 | 第38-39页 |
4.1.3 抓好典型宣传,赢得群众参与 | 第39页 |
4.1.4 抓好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班子成员 | 第39页 |
4.2 强化政策落实 | 第39-40页 |
4.2.1 加大政策宣传发动,消除农户顾虑 | 第39页 |
4.2.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第39-40页 |
4.2.3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第40页 |
4.2.4 推动乔利乡撤乡改镇工作 | 第40页 |
4.3 “1+N”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培育田园综合体 | 第40-44页 |
4.3.1 将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打造为乔利乡产业核心区,促进转型升级 | 第40-42页 |
4.3.2 巩固绿色蔬菜种植片区 | 第42-43页 |
4.3.3 提升生态水果种植片区 | 第43页 |
4.3.4 扩大特色养殖片区 | 第43-44页 |
4.3.5 改造乡村旅游片区 | 第44页 |
4.3.6 打造乐圩物流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 第44页 |
4.4 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机制 | 第44-46页 |
4.4.1 坚持科技引领,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 第44-45页 |
4.4.2 实施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工程 | 第45页 |
4.4.3 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通力合作 | 第45-46页 |
4.5 加强乡土人才培育 | 第46页 |
4.5.1 培育农业经营主体 | 第46页 |
4.5.2 实施科技培训工程,培养一批致富“能人” | 第46页 |
4.6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保障 | 第46-47页 |
4.6.1 加快土地流转进度 | 第46-47页 |
4.6.2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沃土提升工程 | 第47页 |
4.6.3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 第47页 |
4.7 市场开拓与维护战略 | 第47-50页 |
4.7.1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 | 第47页 |
4.7.2 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 第47-48页 |
4.7.3 构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第48页 |
4.7.4 加快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 第48-49页 |
4.7.5 扩展农产品流通销售多渠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