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4 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阐述 | 第17-29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7-21页 |
2.1.1 经济增长 | 第17-18页 |
2.1.2 生态效率 | 第18-20页 |
2.1.3 数据包络模型 | 第20-21页 |
2.2 生态效率基本原理 | 第21-24页 |
2.2.1 经济增长与生态的关系 | 第21-22页 |
2.2.2 常用生态效率评价方法比较 | 第22页 |
2.2.3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原则 | 第22-24页 |
2.3 数据包络模型的基本理论 | 第24-27页 |
2.3.1 三阶段DEA模型介绍 | 第24页 |
2.3.2 第一阶段:传统的DEA模型 | 第24-26页 |
2.3.3 第二阶段:SFA模型的构建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3 西部地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择 | 第29-36页 |
3.1 西部地区发展现状 | 第29-33页 |
3.1.1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3.1.2 西部地区的环境现状 | 第30-33页 |
3.2 西部地区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3-34页 |
3.2.1 生态效率指标的选择 | 第33-34页 |
3.2.2 数据来源 | 第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4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模型构建 | 第36-41页 |
4.1 样本数据选取和描述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4.1.1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36页 |
4.1.2 样本数据统计描述分析 | 第36-37页 |
4.2 三阶段DEA模型的构建 | 第37-4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西部地区生态效率实证结果分析 | 第41-55页 |
5.1 第一阶段DEA实证结果分析 | 第41-46页 |
5.2 第二阶段随机前沿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SFA) | 第46-48页 |
5.3 第三阶段 | 第48-52页 |
5.4 DEA-Malmquist指数的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结论与对策 | 第55-59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6-57页 |
6.2.1 坚持贯彻城市化的发展理念,实现资源优化目标 | 第56页 |
6.2.2 提升企业科研力度,强化技术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 | 第56页 |
6.2.3 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 第56-57页 |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7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8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