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绿色产业链建设 | 第12-14页 |
1.2.1 绿色产业链概述 | 第12-13页 |
1.2.2 镁合金绿色产业链建设 | 第13-14页 |
1.3 镁及镁合金概述 | 第14-18页 |
1.3.1 镁的特性 | 第14-15页 |
1.3.2 镁合金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3 镁合金的塑性变形概述 | 第16-18页 |
1.4 电致塑性效应及在材料中的应用 | 第18-25页 |
1.4.1 电致塑性效应的发现 | 第18-19页 |
1.4.2 电致塑性效应的机理研究 | 第19-22页 |
1.4.3 电致塑性效应在塑性加工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1.5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 第25-27页 |
1.5.1 选题意义 | 第25-2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2章 镁合金绿色产业链的建设 | 第27-41页 |
2.1 镁合金产业链现状 | 第27-28页 |
2.2 金属镁还原过程现状分析及改善措施 | 第28-38页 |
2.2.1 还原金属镁的工艺 | 第28-29页 |
2.2.2 还原金属镁的能源消耗 | 第29-31页 |
2.2.3 还原金属镁的污染物排放 | 第31-32页 |
2.2.4 总结还原金属镁过程的现状 | 第32-33页 |
2.2.5 改善和优化金属镁还原过程 | 第33-38页 |
2.3 镁合金加工过程现状分析及改善措施 | 第38-39页 |
2.3.1 镁合金加工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 第38页 |
2.3.2 改善镁合金加工过程 | 第38-39页 |
2.4 绿色镁合金产业链的未来 | 第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电致塑性效应实验方案及实验器材 | 第41-49页 |
3.1 试验方案 | 第41-42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2-44页 |
3.3 实验器材 | 第44-45页 |
3.3.1 直流脉冲电源 | 第44页 |
3.3.2 红外热成像仪 | 第44-45页 |
3.4 表征方法及设备 | 第45-49页 |
3.4.1 力学性能测试 | 第45-46页 |
3.4.2 显微组织观察 | 第46-49页 |
第4章 电致塑性效应对变形镁合金AZ61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9-67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49-52页 |
4.2 通电与不通电拉伸的对比实验 | 第52-55页 |
4.2.1 力学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4.2.2 显微组织分析 | 第53-55页 |
4.3 不同通电处理时间对变形镁合金AZ61的影响 | 第55-58页 |
4.3.1 力学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4.3.2 显微组织分析 | 第56-58页 |
4.4 不同电流密度对变形镁合金AZ61的影响 | 第58-61页 |
4.4.1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 第58-59页 |
4.4.2 显微组织分析 | 第59-61页 |
4.5 不同通电频率对变形镁合金AZ61的影响 | 第61-64页 |
4.5.1 力学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4.5.2 显微组织分析 | 第62-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第5章 AZ61镁合金电致塑性流动应力方程 | 第67-81页 |
5.1 室温拉伸曲线的拟合 | 第68-70页 |
5.2 电致塑性流动应力方程的计算 | 第70-76页 |
5.2.1 实验设计 | 第71-72页 |
5.2.2 计算n值 | 第72页 |
5.2.3 计算m值 | 第72-73页 |
5.2.4 计算x值 | 第73页 |
5.2.5 计算y值 | 第73-74页 |
5.2.6 计算z值 | 第74-76页 |
5.2.7 计算k值 | 第76页 |
5.3 拟合和验证 | 第76-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