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的对象及选题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6页 |
1.2 本课题研究概述 | 第16-21页 |
1.2.1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1.2.2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8-21页 |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苏俄时期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 第23-38页 |
2.1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 第23-27页 |
2.1.1 沙俄的改革与早期的无产阶级 | 第23-25页 |
2.1.2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主义思想 | 第25-27页 |
2.2 列宁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 | 第27-38页 |
2.2.1 列宁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27-32页 |
2.2.2 列宁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32-38页 |
第三章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 | 第38-59页 |
3.1 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38-47页 |
3.1.1 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 | 第39-41页 |
3.1.2 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阶段 | 第41-45页 |
3.1.3 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阶段 | 第45-47页 |
3.2 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47-55页 |
3.2.1 社会主义前途观 | 第47-48页 |
3.2.2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论 | 第48-50页 |
3.2.3 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理论 | 第50-53页 |
3.2.4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 第53-55页 |
3.3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 第55-59页 |
3.3.1 斯大林模式 | 第55-57页 |
3.3.2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后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的改革论 | 第59-74页 |
4.1 赫鲁晓夫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 | 第59-65页 |
4.1.1 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 | 第59-60页 |
4.1.2 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 | 第60-62页 |
4.1.3 社会主义改革的推进 | 第62-65页 |
4.2 勃列日涅夫的社会主义实践 | 第65-69页 |
4.2.1 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判断 | 第65-67页 |
4.2.2 勃列日涅夫的社会主义改革 | 第67-69页 |
4.3 没落时期的斯大林模式 | 第69-74页 |
4.3.1 安德罗波夫的社会主义理论 | 第69-72页 |
4.3.2 契尔年科的社会主义理论 | 第72-74页 |
第五章 戈尔巴乔夫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修正 | 第74-83页 |
5.1 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否定 | 第74页 |
5.2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 第74-79页 |
5.3 戈尔巴乔夫修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后果及其影响 | 第79-83页 |
第六章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反思 | 第83-114页 |
6.1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苏联解体的内在联系 | 第83-89页 |
6.1.1 对社会主义定位的偏离是苏联解体的导火线 | 第83-85页 |
6.1.2 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误解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 第85-87页 |
6.1.3 社会主义改革的缺陷最终催生了苏联的解体 | 第87-89页 |
6.2 苏联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 第89-102页 |
6.2.1 苏联解体对中国的重要影响 | 第89-92页 |
6.2.2 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重要影响 | 第92-97页 |
6.2.3 苏联解体对国际社会的重要影响 | 第97-102页 |
6.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社会主义的超越 | 第102-114页 |
6.3.1 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及其本质 | 第102-104页 |
6.3.2 正确界定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 第104-107页 |
6.3.3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政党的建设 | 第107-109页 |
6.3.4 顺应本国的历史与国情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 第109-111页 |
6.3.5 结合时代背景与国际形势推行社会主义改革 | 第111-114页 |
结论 | 第114-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6页 |
(一) 经典著作、译著 | 第117-118页 |
(二) 学位论文 | 第118-119页 |
(三) 期刊论文 | 第119-122页 |
(四) 重要报纸及会议资料 | 第122-124页 |
(五) 英文参考文献 | 第124-125页 |
(六) 俄文参考文献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附录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