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 | 第12-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3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18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19-20页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2页 |
2.4.1 地下水类型 | 第20-21页 |
2.4.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 第21-22页 |
2.5 社会经济及人类活动 | 第22-23页 |
第3章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23-44页 |
3.1 DRASTIC评价模型简介 | 第23-25页 |
3.1.1 方法简介 | 第23页 |
3.1.2 DRASTIC模型的权重 | 第23-24页 |
3.1.3 DRASTIC模型的因子体系 | 第24-25页 |
3.1.4 DRASTIC模型的优缺点 | 第25页 |
3.2 研究区域评价因子的选取及确定 | 第25-36页 |
3.2.1 地下水埋深 | 第26-27页 |
3.2.2 净补给量 | 第27-28页 |
3.2.3 含水层介质 | 第28-29页 |
3.2.4 土壤 | 第29-30页 |
3.2.5 地形坡度 | 第30-31页 |
3.2.6 包气带介质 | 第31-32页 |
3.2.7 含水层渗透系数 | 第32-34页 |
3.2.8 土地利用 | 第34-35页 |
3.2.9 采空区 | 第35-36页 |
3.3 ArcGIS与地下水评价模型中的结合 | 第36-37页 |
3.3.1 ArcGIS简介 | 第36-37页 |
3.3.2 结合方式 | 第37页 |
3.4 ArcGIS与评价模型结合过程 | 第37-44页 |
3.4.1 资料准备工作 | 第38-39页 |
3.4.2 因子评分图生成过程 | 第39-41页 |
3.4.3 叠加分析 | 第41-43页 |
3.4.4 评价结果显示 | 第43-44页 |
第4章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 第44-53页 |
4.1 评价方式的选取 | 第44-47页 |
4.1.1 综合评价模型 | 第44-45页 |
4.1.2 基于AHP法改进的DRASTIC-LG评价模型 | 第45-47页 |
4.2 地下水脆弱性的评价结果 | 第47-53页 |
4.2.1 DRASTIC模型评价结果 | 第48-49页 |
4.2.2 改进的DRASTIC-LG模型评价结果 | 第49-50页 |
4.2.3 AHP法下的DRASTIC-LG模型评价结果 | 第50-53页 |
第5章 脆弱性评价结果检验及对比分析 | 第53-59页 |
5.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检验 | 第53-55页 |
5.1.1 DRASTIC模型结果检验 | 第53-54页 |
5.1.2 改进的DRASTIC-LG模型评价结果检验 | 第54页 |
5.1.3 AHP法下的DRASTIC-LG模型评价结果检验 | 第54-55页 |
5.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5.2.1 DRASTIC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5.2.2 改进的DRASTIC-LG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 第56页 |
5.2.3 AHP法下的DRASTIC-LG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 第56页 |
5.2.4 分区结果对比分析 | 第56-59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建议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