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6-12页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6-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的思想渊源 | 第12-22页 |
1.1 批判继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的人性思想 | 第12-14页 |
1.2 批判继承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的理性思想 | 第14-15页 |
1.3 重要理论来源——空想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 第15-17页 |
1.4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的人道主义 | 第17-22页 |
1.4.1 黑格尔的理性人道主义 | 第17-19页 |
1.4.2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人道主义 | 第19-2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的劳动人道主义发展历程 | 第22-33页 |
2.1 澄清概念 | 第22-24页 |
2.1.1 劳动的概念 | 第22-23页 |
2.1.2 劳动人道主义的概念 | 第23-24页 |
2.2 劳动人道主义的发展历程 | 第24-33页 |
2.2.1 无产阶级立场的确立——劳动人道主义萌芽 | 第24-27页 |
2.2.2 异化劳动理论——劳动人道主义的确立 | 第27-29页 |
2.2.3《资本论》——劳动人道主义的成熟 | 第29-33页 |
第三章 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的基本内涵 | 第33-41页 |
3.1 作为基础的劳动历史观 | 第33-34页 |
3.2 作为哲学本体论的劳动本体论 | 第34-36页 |
3.3 作为哲学方法论的劳动辩证法 | 第36-38页 |
3.4 作为价值观的劳动伦理观 | 第38-41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劳动人道主义的当代价值 | 第41-47页 |
4.1 劳动与人的主体性的重新确立 | 第41-42页 |
4.2 劳动人道主义的科学维度的当代价值 | 第42-44页 |
4.2.1 树立正确科技观,大力发展生产力 | 第42-43页 |
4.2.2 多层次,宽领域,培养新时代劳动者 | 第43-44页 |
4.3 劳动人道主义的价值维度的当代价值 | 第44-47页 |
4.3.1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第44页 |
4.3.2 尊重劳动者,维护劳动者权益 | 第44-45页 |
4.3.3 共享成果,实现劳动幸福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