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2.1 立法概况 | 第9页 |
1.2.2 理论学说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名人姓名被抢注后我国法律救济的缺陷 | 第11-24页 |
2.1 “乔丹”案案情回顾与争议焦点 | 第12-14页 |
2.1.1 “乔丹”案案情回顾 | 第12-13页 |
2.1.2 “乔丹”案争议焦点 | 第13-14页 |
2.2 名人姓名被抢注后我国法律救济的缺陷 | 第14-24页 |
2.2.1 外国名人在我国的中文译名无明确的法律保护 | 第14-17页 |
2.2.2 商标法中的“不良影响”适用范围过窄 | 第17-19页 |
2.2.3 “五年”失效期间的规定过于死板 | 第19-22页 |
2.2.4 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过于抽象而无法适用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国外关于名人姓名被抢注后的法律救济 | 第24-30页 |
3.1 英美法系 | 第25-27页 |
3.1.1 美国 | 第25-26页 |
3.1.2 英国 | 第26-27页 |
3.2 大陆法系 | 第27-30页 |
3.2.1 德国 | 第27页 |
3.2.2 日本 | 第27-28页 |
3.2.3 法国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名人姓名被抢注后法律救济的建议 | 第30-38页 |
4.1 不能直接引入“商品化权” | 第31-32页 |
4.1.1 引入“形象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法律缺陷 | 第31-32页 |
4.1.2 引入“商品化权”将导致我国人格权的混乱 | 第32页 |
4.2 完善我国名人被抢注的法律救济的建议 | 第32-38页 |
4.2.1 将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标纳入商标法的“不良影响” | 第32-33页 |
4.2.2 提高“五年”限定期间适用的灵活性 | 第33-34页 |
4.2.3 细化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规定 | 第34-36页 |
4.2.4 制定明确的法律保护姓名中的人格权的经济利益 | 第36-3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