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序列异常检测算法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时间序列的异常定义 | 第11页 |
1.2.2 时间序列的表示 | 第11-13页 |
1.2.3 时间序列异常检测方法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15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33页 |
2.1 时间序列的表示 | 第17-21页 |
2.1.1 PLR分段线性表示法 | 第18-19页 |
2.1.2 PAA表示方法 | 第19-20页 |
2.1.3 SAX符号化表示 | 第20-21页 |
2.2 离散化方法 | 第21-22页 |
2.2.1 分箱法 | 第21-22页 |
2.2.2 基于聚类的离散化方法 | 第22页 |
2.3 时间序列距离度量 | 第22-26页 |
2.3.1 闵可夫斯基距离 | 第22-23页 |
2.3.2 DTW动态弯曲距离 | 第23-26页 |
2.3.3 编辑距离 | 第26页 |
2.4 时间序列异常检测方法 | 第26-31页 |
2.4.1 基于SAX的方法 | 第26-30页 |
2.4.2 基于特征空间的方法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时间序列的多维符号化表示 | 第33-44页 |
3.1 算法整体框架 | 第34-35页 |
3.2 划分时间子序列片段 | 第35-36页 |
3.3 子序列片段的描述方法 | 第36-39页 |
3.3.1 趋势描述方法 | 第36-38页 |
3.3.2 特征描述方法 | 第38-39页 |
3.4 符号化 | 第39-42页 |
3.4.1 离散化方法 | 第39-40页 |
3.4.2 定义符号距离 | 第40-42页 |
3.5 算法分析 | 第42-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时间序列的异常检测算法 | 第44-54页 |
4.1 算法设计思路 | 第44-47页 |
4.2 基于单一线段模式的异常检测算法 | 第47-51页 |
4.2.1 线性分段表示 | 第47-48页 |
4.2.2 单一线段模式到原子序列的映射 | 第48-49页 |
4.2.3 计算异常度 | 第49-51页 |
4.2.4 自动选取异常度阈值 | 第51页 |
4.3 基于相邻线段模式的异常检测算法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4-67页 |
5.1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4-64页 |
5.1.1 时间序列qtdbsele0606 | 第55-57页 |
5.1.2 时间序列chfdb_chf13 | 第57-59页 |
5.1.3 时间序列mitdb_108 | 第59-61页 |
5.1.4 时间序列qtdbsel102 | 第61-64页 |
5.2 实验结果对比 | 第64-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概述总结 | 第67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