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河谷地下水污染与防污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1 地下水水质评价 | 第10-11页 |
| 1.2.2 地下水污染评价 | 第11页 |
| 1.2.3 地下水防污性能研究 | 第11-13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1.4 本文特色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5-27页 |
| 2.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 第15-18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 2.1.2 气象水文 | 第15-17页 |
| 2.1.3 土地利用类型 | 第17-18页 |
| 2.1.4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18页 |
| 2.2 地质地貌特征 | 第18-21页 |
| 2.2.1 地形地貌 | 第18-20页 |
| 2.2.2 地质构造 | 第20-21页 |
| 2.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7页 |
| 2.3.1 含水层结构 | 第22-23页 |
|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 第23-27页 |
| 第三章 伊犁河谷地下水水质特征 | 第27-48页 |
| 3.1 地下水样品采集、测试 | 第27-29页 |
| 3.1.1 样品的采集 | 第27页 |
| 3.1.2 样品的测试 | 第27-29页 |
| 3.2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 第29-30页 |
| 3.3 地下水质量评价 | 第30-48页 |
| 3.3.1 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 | 第30-32页 |
| 3.3.2 评价指标及限值 | 第32页 |
| 3.3.3 评价结果 | 第32-45页 |
| 3.3.4 评价结果 | 第45-48页 |
| 第四章 伊犁河谷地下水污染评价 | 第48-60页 |
| 4.1 评价指标 | 第48页 |
| 4.2 地下水背景值的确定 | 第48-50页 |
| 4.2.1 地下水背景值数理统计方法 | 第48-49页 |
| 4.2.2 地下水背景值特征数的计算方法 | 第49页 |
| 4.2.3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确定 | 第49-50页 |
| 4.3 地下水污染评价 | 第50-56页 |
| 4.3.1 单指标污染评价 | 第50-54页 |
| 4.3.2 综合污染评价 | 第54-56页 |
| 4.4 地下水污染分区 | 第56页 |
| 4.5 地下水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 第56-60页 |
| 第五章 伊犁河谷地下水防污性能研究 | 第60-71页 |
| 5.1 DRASTIC方法 | 第60-62页 |
| 5.1.1 评分体系 | 第60-62页 |
| 5.1.2 权重体系 | 第62页 |
| 5.1.3 DRASTIC指数计算公式 | 第62页 |
| 5.1.4 评价标准 | 第62页 |
| 5.2 评价指标 | 第62-68页 |
| 5.2.1 地下水埋深D | 第62-63页 |
| 5.2.2 净补给量R | 第63页 |
| 5.2.3 含水层介质A | 第63页 |
| 5.2.4 土壤介质S | 第63页 |
| 5.2.5 地形坡度T | 第63-64页 |
| 5.2.6 包气带介质I | 第64页 |
| 5.2.7 含水层的水力传导系数C | 第64-68页 |
| 5.3 研究区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结果 | 第68-69页 |
| 5.3.1 评价分区 | 第68页 |
| 5.3.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8-69页 |
| 5.4 保护性建议 | 第69-71页 |
| 结论 | 第71-73页 |
| 1.成果 | 第71页 |
| 2.不足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9-80页 |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79页 |
| 参与项目情况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