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 1.1 我国锅炉烟气排放现状 | 第16页 |
| 1.2 我国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治理状况 | 第16-17页 |
| 1.3 SCR脱硝技术及脱硝催化剂 | 第17页 |
| 1.4 SCR脱硝催化剂的失活 | 第17-19页 |
| 1.5 碱土金属对SCR催化剂性能影响 | 第19-21页 |
| 1.6 制备条件对板式催化剂性能影响 | 第21页 |
| 1.7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 1.8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4-25页 |
| 2.1.1 实验原料 | 第24页 |
| 2.1.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 2.1.3 V_2O_5-WO_3/TiO_2催化剂的制备 | 第25页 |
| 2.2 催化剂的碱土金属中毒 | 第25页 |
| 2.3 活性评价装置 | 第25-26页 |
| 2.4 催化剂表征 | 第26-30页 |
| 2.4.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 第26页 |
| 2.4.2 BET测定 | 第26-27页 |
| 2.4.3 原位红外测定(IS-FTIR) | 第27页 |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7页 |
| 2.4.5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第27-28页 |
| 2.4.6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SO_2与CO_2对催化剂碱土金属中毒的影响 | 第30-54页 |
| 3.1 引言 | 第30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30页 |
| 3.2.1 催化剂制备 | 第30页 |
| 3.2.2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0页 |
| 3.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0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0-53页 |
| 3.3.1 催化剂各代号说明 | 第30-31页 |
| 3.3.2 CaCl_2担载量对催化剂脱硝行为的影响 | 第31-34页 |
| 3.3.3 烟气中SO_2和CO_2对催化剂CaCl_2中毒的影响 | 第34-44页 |
| 3.3.4 烟气中SO_2和CO_2对催化剂不同碱土金属中毒的影响 | 第44-5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Ca形态与中毒方法催化剂脱硝性能影响 | 第54-66页 |
| 4.1 引言 | 第54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54页 |
| 4.2.1 催化剂中毒 | 第54页 |
| 4.2.2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54页 |
| 4.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4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 4.3.1 Ca形态对催化剂脱硝性能影响 | 第55-60页 |
| 4.3.2 中毒方法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60-6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板式催化剂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66-72页 |
| 5.1 引言 | 第66页 |
| 5.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6页 |
| 5.3 催化剂强度评价 | 第66-67页 |
| 5.4 湿含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 5.5 玻纤长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 5.6 钛粉粒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 6.1 论文总结 | 第72-73页 |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73页 |
| 6.3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 致谢 | 第80-82页 |
| 作者及导师介绍 | 第82-84页 |
| 附件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