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2.1 光伏并网的典型组合结构 | 第11-13页 |
| 1.2.2 微逆变器发展概述 | 第13-15页 |
| 1.3 微逆变器的拓扑选择 | 第15-17页 |
| 1.3.1 电压型高频链微逆变器 | 第16页 |
| 1.3.2 电流型高频链微逆变器 | 第16-17页 |
| 1.3.3 拓扑比较选择 | 第17页 |
| 1.4 微逆变器的设计热点分析 | 第17-20页 |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第2章 交错并联反激式有源箝位微逆变器 | 第21-44页 |
| 2.1 引言 | 第21页 |
| 2.2 主电路工作原理 | 第21-26页 |
| 2.3 微逆变器系统控制策略 | 第26-27页 |
| 2.4 参数设计 | 第27-33页 |
| 2.4.1 变压器设计 | 第28-31页 |
| 2.4.2 输入解耦电容设计 | 第31-32页 |
| 2.4.3 反激变换器原边主开关选择 | 第32页 |
| 2.4.4 副边二极管D1选择 | 第32-33页 |
| 2.5 有源箝位技术设计 | 第33-39页 |
| 2.5.1 箝位开关和辅助开关非互补导通控制技术 | 第33-37页 |
| 2.5.2 辅助开关管Sa选择 | 第37-38页 |
| 2.5.3 辅助开关管开通时间 | 第38-39页 |
| 2.5.4 箝位电容选择 | 第39页 |
| 2.5.5 辅助开关和主开关的死区时间设计 | 第39页 |
| 2.6 交错并联反激有源箝位微逆变器的仿真验证 | 第39-43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3章 MPPT方法和提高加权策略的研究 | 第44-63页 |
| 3.1 引言 | 第44页 |
| 3.2 光伏电池特性 | 第44-47页 |
| 3.3 基于并网电流的改进型变步长电导增量法 | 第47-54页 |
| 3.3.1 电导增量法原理 | 第47-48页 |
| 3.3.2 传统自适应变步长电导增量法 | 第48-49页 |
| 3.3.3 改进型变步长电导增量法 | 第49页 |
| 3.3.4 母线电压崩溃现象及其改进 | 第49-52页 |
| 3.3.5 改进型变步长电导增量法的仿真 | 第52-54页 |
| 3.4 提高加权效率的策略 | 第54-62页 |
| 3.4.1 交错反激的选路控制方法 | 第56-60页 |
| 3.4.2 提高加权效率新策略的仿真 | 第60-6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4章 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硬件和软件设计 | 第63-74页 |
| 4.1 引言 | 第63页 |
| 4.2 硬件电路设计 | 第63-70页 |
| 4.3 软件设计 | 第70-73页 |
| 4.3.1 DSP控制器资源分配 | 第70-72页 |
| 4.3.2 软件设计 | 第72-7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5章 实验平台介绍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74-80页 |
| 5.1 引言 | 第74页 |
| 5.2 实验平台介绍 | 第74页 |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4-78页 |
| 5.3.1 开环并网实验 | 第74-76页 |
| 5.3.2 电流闭环控制实验 | 第76-77页 |
| 5.3.3 并网电流闭环控制实验 | 第77-7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