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南北朝雅乐考证及其文学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2-17页
    一 选题的缘由与价值第12页
    二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2-16页
    三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一章 南北朝二郊乐考第17-39页
    第一节 南北朝二郊乐之确立第17-23页
        一 南朝二郊乐的确立第17-19页
        二 北朝二郊乐的确立第19-23页
    第二节 南北朝的二郊迎神乐考第23-27页
        一 南北朝二郊的迎神称谓有别第23-24页
        二 南北朝二郊的迎神乐不同第24-27页
    第三节 南北朝二郊登歌制定之差异考第27-30页
    第四节 南北朝二郊中郊、丘之祭的分与合第30-37页
        一 南朝郊、丘合祀第30-32页
        二 北朝郊、丘分祀第32-37页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二章 南北朝宗庙乐考第39-61页
    第一节 南北朝宗庙乐之确立第39-45页
        一 南朝宗庙乐的确立第39-41页
        二 北朝宗庙乐的确立第41-45页
    第二节 南北朝宗庙祭祀之舞的差异第45-50页
        一 南朝、北齐兼有宗庙通用乐舞与特设乐舞第45-48页
        二 北魏、北周、隋唯有宗庙通用乐舞第48-50页
    第三节 南北朝宗庙禘、祫之祭的分与合第50-59页
        一 刘宋、萧齐的禘、祫合祀第50-52页
        二 北魏孝文帝时禘、祫合祀第52-55页
        三 梁、陈的禘、祫分祀第55-56页
        四 北魏末期至隋的禘、祫分祀第56-59页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三章 南北朝元会宴飨乐考第61-82页
    第一节 南北朝鼓吹乐的流变及发展原因第61-69页
        一 南北朝鼓吹乐的传播第61-63页
        二 南北朝鼓吹乐的新变第63-66页
        三 推动南北朝鼓吹乐发展的原因第66-69页
    第二节 隋代七、九部乐的确立及其成因第69-76页
        一 七部乐的确立——分散到集中的部乐集合第69-72页
        二 九部乐的确立——数量与顺序的增加、整改第72-74页
        三 七、九部乐的成因第74-76页
    第三节 歌舞戏在南北朝的组成及其影响第76-81页
        一 北朝歌舞戏流行的原因第76-78页
        二 北朝歌舞戏的主要组成第78-80页
        三 北朝歌舞戏对戏剧的推动第80-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南北朝二郊歌辞文学风格的异同及其成因第82-100页
    第一节 南北朝二郊歌辞文学风格的一致性第82-87页
        一 句式对仗齐整第82-84页
        二 内容庄重典雅第84-86页
        三 意境浑融肃穆第86-87页
    第二节 南北朝二郊歌辞文学风格的差异性第87-96页
        一 南朝典质与北朝典丽之别第87-90页
        二 南朝简明与北朝繁芜之别第90-92页
        三 南朝重时间承续与北朝尚时空相交之别第92-94页
        四 南朝重自我倾诉与北朝尚人神交流之别第94-96页
    第三节 南北朝二郊歌辞文学风格异同的成因第96-99页
        一 南朝以继承为主,呈现复古倾向第96-97页
        二 北朝以创变为主,呈现融合趋势第97-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五章 南北朝宗庙歌辞文学风格的异同及其成因第100-114页
    第一节 南北朝宗庙歌辞延续典重风格的缘由第100-104页
        一 继承南北朝郊祭歌辞的庄重第100-102页
        二 保持南朝与北朝庙辞的典正第102-104页
    第二节 北周与南北朝其余庙乐歌辞的文学风格之差异第104-110页
        一 北周庙乐于舒缓外更见灵动的韵律第104-106页
        二 北周庙乐于典重下更富雄壮的气势第106-107页
        三 北周庙乐以确切性的写实代替模糊性的赞语第107-109页
        四 北周庙乐以客观性的评价融入主观性的抒情第109-110页
    第三节 南北朝宗庙歌辞文学风格差异的成因第110-113页
        一 四言与五言体的差异第110-112页
        二 庾信创作个性的影响第112-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结束语第114-11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15-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附:攻读硕士期间本人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古代潘岳接受史研究
下一篇:田园思想与理想童年:《柳林风声》与维多利亚时期的怀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