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4页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4-19页 |
1.3.1 理论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2 实验与技术 | 第15-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课题动态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19-20页 |
第2章 实验基础 | 第20-37页 |
2.1 肺部计数器的结构与性能 | 第20-23页 |
2.2 效率刻度用躯干模型的研制 | 第23-36页 |
2.2.1 尺寸的确定和躯干模型制备 | 第23-29页 |
2.2.2 肺模型中棒状源模拟均匀分布源 | 第29-31页 |
2.2.3 241Am 替代测量239Pu 和含241Am 棒状源的肺模型制备 | 第31-33页 |
2.2.4 含铀棒状源的肺模型制备 | 第33-35页 |
2.2.5 含氡肺模型的制备 | 第35-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肺部计数器的效率刻度方法 | 第37-49页 |
3.1 MCNP 计算 | 第37-41页 |
3.1.1 MCNP 计算所需参数的获取及编程 | 第37-38页 |
3.1.2 探测器至躯干模型不同距离下的探测效率计算 | 第38-39页 |
3.1.3 肌肉等效胸壁厚度 | 第39-40页 |
3.1.4 探测效率的 MCNP 计算结果 | 第40-41页 |
3.1.5 测量位置的确定 | 第41页 |
3.2 探测效率的实验刻度 | 第41-48页 |
3.2.1 241Am 的探测效率 | 第41-44页 |
3.2.2 铀探测效率刻度 | 第44-45页 |
3.2.3 镅铀探测效率刻度曲线 | 第45-46页 |
3.2.4 实验值与 MCNP 计算值的比较 | 第46-47页 |
3.2.5 测量氡子体的探测效率 | 第47-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测量系统的应用技术 | 第49-62页 |
4.1 高氡及其子体对测量系统的影响 | 第49-55页 |
4.2 氡在肺部的滞留量计算 | 第55-57页 |
4.3 氡钚铀测量值的表达 | 第57-58页 |
4.4 小波分析方法在解谱中的应用 | 第58-60页 |
4.5 测量系统的最小可探测活度 | 第6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测量结果的内照射剂量估算 | 第62-82页 |
5.1 由测量结果推算摄入量 | 第62-63页 |
5.2 内照射剂量估算用的生物动力学模型 | 第63-68页 |
5.3 预期值的估算 | 第68-74页 |
5.4 内照射剂量的估算 | 第74-78页 |
5.4.1 吸入氡剂量的估算 | 第74-75页 |
5.4.2 吸入钚镅剂量的估算 | 第75-76页 |
5.4.3 吸入铀剂量估算 | 第76-78页 |
5.5 内照射剂量估算中的不确定度 | 第78-80页 |
5.5.1 个人测量值的不确定度 | 第78-79页 |
5.5.2 摄入量估算值的不确定度 | 第79-80页 |
5.5.3 由摄入量估算剂量引起的不确定度 | 第8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2-84页 |
6.1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82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82-83页 |
6.3 可继续深入开展研究的工作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