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关键变形部位的人脸表情识别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人脸检测第11-12页
        1.2.2 五官定位第12页
        1.2.3 表情识别第12-14页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第14-16页
第2章 基于形变模型多角度人脸检测第16-36页
    2.1 人脸检测概述第16-19页
        2.1.1 人脸检测概念第16-17页
        2.1.2 多角度人脸检测第17页
        2.1.3 人脸检测方法第17-18页
        2.1.4 人脸检测方法总结第18-19页
    2.2 多角度人脸HOG特征提取第19-25页
        2.2.1 人脸角度划分第19-20页
        2.2.2 HOG特征第20-24页
        2.2.3 人脸HOG特征提取第24-25页
    2.3 多角度人脸局部可形变模型第25-32页
        2.3.1 局部可形变模型第26-30页
        2.3.2 多角度人脸混合模型训练第30-32页
    2.4 基于局部可形变模型多角度人脸检测第32-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3章 基于Snake模型的人脸关键部位定位分割第36-50页
    3.1 五官定位分割方法第36-37页
    3.2 Snake模型第37-42页
        3.2.1 传统Snake模型第38-41页
        3.2.2 Snake模型收敛方法第41-42页
        3.2.3 Snake模型改进第42页
    3.3 基于后验概率Snake模型的人脸五官定位第42-48页
        3.3.1 贝叶斯决策理论第42-43页
        3.3.2 后验概率Snake模型第43-45页
        3.3.3 五官定位分割第45-48页
    3.4 关键区域分割第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4章 基于局部显著特征和稀疏编码的表情识别第50-66页
    4.1 表情识别综述第50-54页
        4.1.1 表情识别依据第50-51页
        4.1.2 表情识别框架第51页
        4.1.3 表情识别主要方法第51-53页
        4.1.4 本文的表情识别方法第53-54页
    4.2 基于稀疏表达的分类方法介绍第54-55页
        4.2.1 稀疏编码原理第54页
        4.2.2 稀疏编码在表情识别中的应用第54-55页
    4.3 表情图像的稀疏编码模型表示第55-60页
        4.3.1 显著变形区域PHOG特征提取第56-58页
        4.3.2 基于在线学习方法构建表情特征字典第58-59页
        4.3.3 图像稀疏编码表示第59-60页
    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60-63页
        4.4.1 干净图像的表情识别第61页
        4.4.2 遮挡表情的识别第61-63页
        4.4.3 噪声表情的识别第63页
    4.5 本章小结第63-66页
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2-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室内静态多目标识别的机器人视觉系统
下一篇:多目标声纳图像分割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