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几种两亲性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胶束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1页
    1.1 药物传输体系第11-14页
        1.1.1 药物传输体系的发展第11-12页
        1.1.2 药物传输体系的研究第12-13页
        1.1.3 新型纳米药物传输体系第13-14页
    1.2 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第14-18页
        1.2.1 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的分类第14-15页
        1.2.2 天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第15页
        1.2.3 合成可降解合成高分子第15-16页
        1.2.4 可降解高分子聚酯第16-17页
        1.2.5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亲水改性第17-18页
    1.3 磷酰胆碱基团的仿生改性第18-22页
        1.3.1 仿生学第18-19页
        1.3.2 磷酰胆碱基团第19-20页
        1.3.3 采用MPC的改性第20-22页
    1.4 课题的提出第22-23页
    1.5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第23-24页
    参考文献第24-31页
第二章 共聚物PMPC-PBS-PMPC的合成与表征第31-46页
    2.1 前言第31页
    2.2 实验部分第31-36页
        2.2.1 试剂及仪器第31-33页
        2.2.2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的合成第33-34页
        2.2.3 大分子引发剂Br-PBS-Br的合成第34页
        2.2.4 MPC单体和Br-PBS-Br的ATRP反应第34-3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6-44页
        2.3.1 采用ATRP的方法合成几种不同比例的共聚物PMPC-PBS-PMPC第36-37页
        2.3.2 结构表征第37-44页
            2.3.2.1 核磁共振第37-41页
            2.3.2.2 红外光谱第41-42页
            2.3.2.3 表面光电子能谱(XPS)第42-43页
            2.3.2.4 元素分析第43-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第三章 共聚物纳米胶束的制备及其表征第46-66页
    3.1 引言第46-47页
    3.2 实验部分第47-53页
        3.2.1 试剂及仪器第47-49页
        3.2.2 共聚物纳米胶束的制备第49页
        3.2.3 共聚物纳米胶束的结构解析第49-50页
        3.2.4 纳米胶束的体外细胞实验[12]第50-53页
            3.2.4.1 共聚物胶束PDS的合成(空白对比)第50页
            3.2.4.2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第50-51页
            3.2.4.3 包载荧光探针的纳米胶束的制备第51-52页
            3.2.4.4 体外细胞吞噬实验第52-53页
            3.2.4.5 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吞噬情况第53页
    3.3 结果讨论第53-62页
        3.3.1 共聚物28:100在不同浓度下的胶束粒径第53-54页
        3.3.2 不同共聚物在0.8mg/mL下的粒径第54-55页
        3.3.3 浓度为0.8 mg/mL的共聚物纳米胶束结构的表征第55-57页
        3.3.4 共聚物胶束体外细胞实验第57-62页
            3.3.4.1 共聚物胶束PDS的合成第57页
            3.3.4.2 共聚物胶束的细胞毒性实验第57-58页
            3.3.4.2 不同浓度的胶束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第58-60页
            3.3.4.3 包载荧光探针纳米胶束的制备第60页
            3.3.4.4 共聚物胶束的细胞吞噬实验第60-62页
            3.3.4.5 体外细胞摄取率的测定第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6页
第四章 共聚物纳米胶束的载药释药性能的研究第66-90页
    4.1 前言第66-68页
    4.2 实验部分第68-72页
        4.2.1 试剂及仪器第68-69页
        4.2.2 配比为28:100共聚物在不同载药量下载药纳米胶束的制备第69-70页
        4.2.3 不同载药量下纳米胶束的载药释药性能第70-71页
            4.2.3.1 载药量及包封率的测定第70页
            4.2.3.2 纳米颗粒体外药物控释性能研究第70-71页
        4.2.4 系列共聚物在25%载药量下载药纳米胶束的制备第71页
        4.2.5 系列共聚物在25%载药量下的载药释药性能第71页
        4.2.6 纳米释药体系的释药动力学研究第71-72页
            4.2.6.1 配比为28:100的共聚物在不同载药量下的释药动力学第71-72页
            4.2.6.2 在25%载药量下不同共聚物的释药动力学第7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2-86页
        4.3.1 不同载药量下配比为28:100共聚物载药纳米胶束的制备第72-75页
            4.3.1.1 不同载药量下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量第72-74页
            4.3.1.2 共聚物纳米胶束对盐酸阿霉素体外药物控释性能的研究第74-75页
        4.3.2 系列共聚物的纳米胶束在25%载药量下的载药释药性能第75-77页
            4.3.2.1 在25%载药量下系列共聚物纳米胶束的粒径第75-76页
            4.3.2.2 系列共聚物的释药曲线第76-77页
        4.3.3 不同载药量下配比为28:100共聚物的释药动力学第77-81页
        4.3.4 在25%载药量下不同共聚物的释药动力学第81-86页
    4.4 本章小结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0页
全文总结第90-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92-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Mn-Ce/TiO2系催化剂制备和SCR脱硝性能研究
下一篇:Pd、Cu催化烯丙基迁移异构成环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