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1.1.1 社会历史背景 | 第11页 |
1.1.2 建筑文化背景 | 第11-13页 |
1.1.3 保护与发展背景 | 第13-15页 |
1.1.4 靖西木石混合干阑的现存状态 | 第15-16页 |
1.2 研究对象与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1.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1 国内对干阑建筑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2 对靖西建筑及文化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3 国外对传统村落及民居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 第21-23页 |
1.5.1 调研方法及过程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1.6 小结 | 第23-25页 |
2.靖西市壮族传统民居概述 | 第25-43页 |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25-26页 |
2.2 自然环境 | 第26-32页 |
2.2.1 气候 | 第26-27页 |
2.2.2 地质地貌 | 第27-29页 |
2.2.3 水文 | 第29-30页 |
2.2.4 植被 | 第30页 |
2.2.5 民族分布 | 第30-32页 |
2.3 建制更替带来的文化融合 | 第32-34页 |
2.4 风俗信仰 | 第34-41页 |
2.4.1 靖西当地信仰的发展 | 第34-35页 |
2.4.2 堪舆思想在营造领域的根植 | 第35-37页 |
2.4.3 民俗文化与相应空间要求 | 第37-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3.靖西壮族传统民居形态特征 | 第43-99页 |
3.1 村落选址布局 | 第43-70页 |
3.1.1 村落总体环境 | 第43-44页 |
3.1.2 选址 | 第44-50页 |
3.1.3 空间布局形态 | 第50-70页 |
3.2 靖西木石混合干阑建筑的造型特征 | 第70-74页 |
3.2.1 外置梯式木石混合干阑 | 第70-73页 |
3.2.2 内置梯式木石混合干阑 | 第73-74页 |
3.3 靖西木石混合干阑内部空间布局形态 | 第74-80页 |
3.3.1 上人下畜、前堂后房式的居室布置 | 第74-75页 |
3.3.2 神龛——必不可少的神圣空间 | 第75-77页 |
3.3.3 火塘——室内布局的核心 | 第77-78页 |
3.3.4 居室 | 第78-79页 |
3.3.5 底层空间 | 第79页 |
3.3.6 栈台、阁楼与偏屋 | 第79-80页 |
3.4 靖西木石混合干阑的结构与构造 | 第80-84页 |
3.4.1 木石混合干阑的结构 | 第80-82页 |
3.4.2 屋架构造 | 第82页 |
3.4.3 屋面构造 | 第82-83页 |
3.4.4 墙体构造 | 第83-84页 |
3.4.5 楼梯构造 | 第84页 |
3.5 建筑装饰 | 第84-86页 |
3.6 靖西村民自发对传统干阑的改良 | 第86-87页 |
3.6.1 对下层空间的改良 | 第86页 |
3.6.2 对于生活空间的改良 | 第86-87页 |
3.6.3 对于采光条件的改善 | 第87页 |
3.7 靖西壮族木石混合民居典型个案研究——以龙河(屯)为例 | 第87-97页 |
3.7.1 典型村落选取理由 | 第87页 |
3.7.2 龙河背景简述 | 第87-88页 |
3.7.3 龙河总体布局 | 第88-91页 |
3.7.4 龙河木石混合干阑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 第91-9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4.靖西木石混合干阑传统民居空间形态解析 | 第99-111页 |
4.1 木石混合干阑建筑源流简述 | 第99-103页 |
4.1.1 巢居与穴居的并存与分化 | 第99-100页 |
4.1.2 西南地区不同类型干阑建筑的空间分布及成因 | 第100-103页 |
4.2 靖西木石混合干阑形成的原因 | 第103页 |
4.2.1 复杂的地形导致木结构的长期存在 | 第103页 |
4.2.2 木材的缺乏导致砖石成为替代材料 | 第103页 |
4.3 靖西区木石混合干阑的地方适应性 | 第103-106页 |
4.3.1 适应当地多山环境 | 第103-104页 |
4.3.2 防灾减灾 | 第104页 |
4.3.3 生产与习俗 | 第104-106页 |
4.4 空间形态布局的文化内涵 | 第106-109页 |
4.4.1 基于稻作的信仰文化 | 第106-107页 |
4.4.2 血缘影响下的行为文化 | 第107-108页 |
4.4.3“依那而居”的环境适应要求 | 第108-10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5.靖西木石混合干阑民居的营建智慧与传承 | 第111-117页 |
5.1 自然环境条件的表达 | 第111-113页 |
5.1.1 地形因素的表达 | 第111-112页 |
5.1.2 气候条件的表达 | 第112-113页 |
5.2 地域历史文化的表达 | 第113页 |
5.3 壮族习俗信仰的表达 | 第113-115页 |
5.3.1 对壮族信仰的表达 | 第113-114页 |
5.3.2 对壮族风俗的表达 | 第114-115页 |
5.4 地域材料智慧 | 第11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117-118页 |
6.2 靖西木石混合干阑民居的空间形态影响因素 | 第118-119页 |
6.3 研究启示 | 第119页 |
6.4 论文创新处 | 第119页 |
6.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8页 |
图表目录 | 第128-133页 |
图录 | 第128-131页 |
表录 | 第131-133页 |
附录 | 第133-13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