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 1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及危害 | 第11页 |
| 2 乳房炎致病菌简介 | 第11-12页 |
| 3 引起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 | 第12-14页 |
|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2页 |
| 3.2 无乳链球菌 | 第12-13页 |
| 3.3 停乳链球菌 | 第13页 |
| 3.4 乳房链球菌和七叶苷水解的其他链球菌 | 第13页 |
| 3.5 大肠菌群 | 第13-14页 |
| 3.6 支原体 | 第14页 |
| 3.7 钩端螺旋体感染 | 第14页 |
| 3.8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和牛棒状杆菌 | 第14页 |
| 4 乳房炎的发病机理 | 第14-16页 |
| 4.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乳房的致病机理 | 第15页 |
| 4.2 无乳链球菌对乳房的致病机理 | 第15-16页 |
| 4.3 大肠杆菌对乳房的致病机理 | 第16页 |
| 5 乳房炎诊断 | 第16-17页 |
| 5.1 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 | 第16页 |
| 5.2 亚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 | 第16-17页 |
| 6 乳房炎的免疫防制 | 第17-22页 |
| 6.1 乳腺的防御机制 | 第18-20页 |
| 6.2 致病因素和主要病原菌的免疫应答 | 第20-22页 |
| 6.3 免疫应答的产生 | 第22页 |
| 7 乳房炎的抗菌治疗 | 第22-25页 |
| 7.1 耐药性 | 第22-23页 |
| 7.2 乳腺的药物学作用 | 第23页 |
| 7.3 乳房注射 | 第23-24页 |
| 7.4 非口服制剂 | 第24页 |
| 7.5 抗菌药的选择 | 第24-25页 |
| 7.6 治疗应答 | 第25页 |
| 8 乳房炎的治疗 | 第25-26页 |
| 8.1 泌乳期 | 第25-26页 |
| 8.2 干奶期 | 第26页 |
| 9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27-51页 |
| 第一章 临床型乳房炎病原学调查 | 第27-35页 |
| 1.材料 | 第27-28页 |
| 2 方法 | 第28-33页 |
| 3.结果 | 第33-34页 |
| 4.讨论 | 第34-35页 |
| 第二章 隐性乳房炎病原学调查 | 第35-39页 |
| 1.材料 | 第35页 |
| 2 方法 | 第35-36页 |
| 3.结果 | 第36-38页 |
| 4 讨论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乳房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39-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 2 结果 | 第39-46页 |
| 2.1 临床型乳房炎与乳区、泌乳阶段、年龄、胎次之间的关系 | 第39-41页 |
| 2.2 隐性乳房炎与乳区、泌乳阶段、年龄、胎次之间的关系 | 第41-44页 |
| 2.3 季节与乳房炎发病的关系 | 第44页 |
| 2.4 泌乳月与乳房炎发病的关系 | 第44页 |
| 2.5 奶产量与隐性乳房炎发病的关系 | 第44-45页 |
| 2.6 机器挤奶、手工挤奶与乳房炎发病的关系 | 第45页 |
| 2.7 日粮中微量元素与乳房炎发病的关系 | 第45-46页 |
| 3 讨论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防治措施 | 第47-51页 |
| 1.临床型乳房炎防治措施 | 第47-49页 |
| 2 隐性乳房炎防治措施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创新点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 附件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