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1.1 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 | 第10-16页 | 
| 1.1.1 表面等离激元 | 第10-11页 | 
| 1.1.2 表面等离极化激元 | 第11页 | 
| 1.1.3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 第11-12页 | 
| 1.1.4 表面等离激元的杂化理论 | 第12-14页 | 
| 1.1.5 Fano共振的产生 | 第14-15页 | 
| 1.1.6 表面等离激元的应用 | 第15-16页 | 
| 1.2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16-21页 | 
| 1.2.1 结构的尺寸大小 | 第16-17页 | 
| 1.2.2 结构的形貌 | 第17-18页 | 
| 1.2.3 入射光的波矢及偏振方向 | 第18-19页 | 
| 1.2.4 结构的排列方式 | 第19-20页 | 
| 1.2.5 环境折射率 | 第20-21页 |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1-24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1.3.2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 第2章 表面等离激元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第24-32页 | 
| 2.1 有限元方法(FEM) | 第24-27页 | 
| 2.1.1 方法简介 | 第24-25页 | 
| 2.1.2 基于FEM方法的软件 | 第25-26页 | 
| 2.1.3 该方法的特点 | 第26-27页 | 
| 2.2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 | 第27-30页 | 
| 2.2.1 方法简介 | 第27-29页 | 
| 2.2.2 基于FDTD方法的软件 | 第29页 | 
| 2.2.3 该方法的特点 | 第29-30页 | 
| 2.3 离散偶极近似方法(DDA) | 第30-32页 | 
| 2.3.1 方法简介 | 第30页 | 
| 2.3.2 基于DDA方法的软件 | 第30-31页 | 
| 2.3.3 该方法的特点 | 第31-32页 | 
| 第3章 方形劈裂环/方形环结构中磁法诺共振的产生及操控 | 第32-40页 |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 3.2 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33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8页 | 
| 3.3.1 SSR-SR结构的光学特性 | 第33-35页 | 
| 3.3.2 方形内环壁厚度的改变对消光谱的影响 | 第35-36页 | 
| 3.3.3 方形内环垂直移动对法诺共振的影响 | 第36页 | 
| 3.3.4 方形外劈裂环边长对法诺共振的影响 | 第36-37页 | 
| 3.3.5 SSR-SR结构对环境折射率敏感性的研究 | 第37-38页 | 
| 3.4 结论 | 第38-40页 | 
| 第4章 劈裂方环二聚体中磁Fano共振的产生及操控 | 第40-48页 | 
| 4.1 引言 | 第40-41页 | 
| 4.2 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41页 | 
| 4.3 结果讨论 | 第41-47页 | 
| 4.3.1 单劈裂环的消光特性 | 第41-42页 | 
| 4.3.2 二聚体结构的消光特性 | 第42-43页 | 
| 4.3.3 右劈裂环开口间隙改变对消光谱的影响 | 第43-44页 | 
| 4.3.4 右劈裂环的向上移动对消光谱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3.5 右劈裂环的缩小对消光谱的影响 | 第45页 | 
| 4.3.6 右劈裂环厚度的改变对消光谱的影响 | 第45-46页 | 
| 4.3.7 纳米结构排列方式的改变对消光谱的影响 | 第46-47页 | 
| 4.4 结论 | 第47-48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 5.1 总结 | 第48页 | 
| 5.2 展望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