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4-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7页 |
1.2 研究目的和目标 | 第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 研究假设 | 第17页 |
1.4 关键词及定义 | 第17-18页 |
2 文献回顾 | 第18-30页 |
2.1 原发性肝癌概述 | 第18页 |
2.2 失志综合征概述 | 第18-22页 |
2.2.1 概念及发展 | 第18-19页 |
2.2.2 病因 | 第19-20页 |
2.2.3 诊断与测量 | 第20页 |
2.2.4 肝癌及癌症人群中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2.5 对肝癌及癌症患者的影响 | 第21页 |
2.2.6 治疗 | 第21-22页 |
2.3 社会支持概述 | 第22-26页 |
2.3.1 概念及发展 | 第22-23页 |
2.3.2 结构与测量 | 第23-25页 |
2.3.3 在肝癌及癌症人群中的研究 | 第25-26页 |
2.4 应对方式概述 | 第26-28页 |
2.4.1 概念 | 第26页 |
2.4.2 分类与测量 | 第26-27页 |
2.4.3 在肝癌及癌症人群中的研究 | 第27-28页 |
2.5 理论框架 | 第28-30页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0-37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3.1.1 纳入标准 | 第30页 |
3.1.2 排除标准 | 第30页 |
3.2 样本和样本量 | 第30-31页 |
3.3 研究工具与测量 | 第31-33页 |
3.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第31页 |
3.3.2 中文版失志量表 | 第31-32页 |
3.3.3 简体中文版医疗社会支持问卷 | 第32-33页 |
3.3.4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 | 第33页 |
3.4 资料收集 | 第33-34页 |
3.5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第34页 |
3.6 质量控制 | 第34-35页 |
3.7 技术路线图 | 第35-37页 |
4 结果 | 第37-58页 |
4.1 一般资料情况 | 第37-40页 |
4.2 失志综合征现况 | 第40-41页 |
4.3 社会支持现状 | 第41-42页 |
4.4 应对方式现状 | 第42页 |
4.5 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第42-51页 |
4.5.1 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 | 第42-50页 |
4.5.2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单因素分析 | 第50-51页 |
4.6 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 第51-58页 |
4.6.1 影响因素的赋值方法 | 第51-53页 |
4.6.2 多因素分析结果 | 第53-58页 |
5 讨论 | 第58-65页 |
5.1 一般人口学和医疗相关资料 | 第58页 |
5.2 失志综合征现状 | 第58页 |
5.3 社会支持现状 | 第58-60页 |
5.4 应对方式现状 | 第60-61页 |
5.5 失志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 第61-63页 |
5.5.1 与文化程度成负相关 | 第61页 |
5.5.2 与社会支持成负相关 | 第61-62页 |
5.5.3 与“面对”成负相关,与“回避”成正相关 | 第62-63页 |
5.5.4 与月收入成负相关 | 第63页 |
5.5.5 手术治疗是保护性因素 | 第63页 |
5.5.6 未进入回归方程的其他因素 | 第63页 |
5.6 肝癌患者失志综合征干预建议 | 第63-6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研究意义 | 第65-66页 |
6.3 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8页 |
附录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