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临床研究 | 第13-25页 |
1 试验设计 | 第13页 |
1.1 研究类型 | 第13页 |
1.2 随机方法 | 第13页 |
2 临床资料 | 第13-15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2.2 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2.3 纳入标准 | 第14页 |
2.4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2.5 剔除标准 | 第14-15页 |
2.6 脱落标准与脱落处理 | 第15页 |
2.7 研究终止标准 | 第1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3.1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3.2 观察指标 | 第16-17页 |
3.3 有效性评价 | 第17-18页 |
3.4 不良事件记录 | 第18页 |
3.5 统计学处理 | 第18-19页 |
4 结果 | 第19-25页 |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 第19-20页 |
4.2 两组患者治疗后数据比较与分析 | 第20-24页 |
4.3 不良反应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32页 |
1 中医学对FMS的病因病机探讨 | 第25-26页 |
2 扶阳固表针刀微创法的理论支持 | 第26-28页 |
3 扶阳固表针刀微创法治疗表阳虚型PFMS的作用机理 | 第28-29页 |
4 疗效指标选择依据 | 第29-31页 |
5 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1 结论 | 第32页 |
2 不足与展望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附表 | 第36-45页 |
文献综述 | 第45-62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