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福州地区古书院园林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书院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3.2 书院园林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3.3 福州古书院相关研究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研究范围 | 第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2 福州地区古书院概况 | 第21-31页 |
2.1 福州地区的地域特点 | 第21页 |
2.2 福州地区文化构成 | 第21-23页 |
2.2.1 福州城市文化 | 第21页 |
2.2.2 福州地方文化 | 第21-22页 |
2.2.3 宗教文化 | 第22-23页 |
2.3 福州地区古书院的发展概况 | 第23-25页 |
2.3.1 书院的起源 | 第23-24页 |
2.3.2 福州古书院的历史沿革 | 第24-25页 |
2.4 福州地区古书院的基本类型 | 第25-30页 |
2.4.1 按创办者分 | 第25-26页 |
2.4.2 按创办缘由分 | 第26-28页 |
2.4.3 福州地区特色书院 | 第28-30页 |
2.5 明清时期福州地区古书院的发展背景 | 第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福州地区古书院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 第31-49页 |
3.1 相地分析 | 第31-35页 |
3.1.1 福州地区古书院的基址类型 | 第31-33页 |
3.1.2 福州地区古书院选址的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3.2 构景要素分析 | 第35-41页 |
3.2.1 地形 | 第35页 |
3.2.2 建筑 | 第35-37页 |
3.2.3 水体 | 第37-38页 |
3.2.4 植物 | 第38-39页 |
3.2.5 景石 | 第39-40页 |
3.2.6 匾额楹联 | 第40-41页 |
3.3 空间组织分析 | 第41-47页 |
3.3.1 福州古书院园林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42-44页 |
3.3.2 福州古书院的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 | 第44-45页 |
3.3.3 福州古书院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 | 第45-47页 |
3.4 意境分析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福州地区古书院园林的文化内涵 | 第49-54页 |
4.1 堪舆文化 | 第49-50页 |
4.2 闽学思想 | 第50-51页 |
4.2.1 天人之际 | 第50页 |
4.2.2 自然观 | 第50-51页 |
4.3 隐逸思想 | 第51页 |
4.4 审美意趣 | 第51-53页 |
4.4.1 以善为美 | 第51-52页 |
4.4.2 雅俗共赏 | 第52页 |
4.4.3 兼容并蓄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福州地区古书院园林的启示 | 第54-59页 |
5.1 福州古书院园林与现代校园建设的异同 | 第54-55页 |
5.1.1 相同之处 | 第54页 |
5.1.2 不同之处 | 第54-55页 |
5.2 福州古书院园林对现代校园建设的启迪 | 第55-57页 |
5.2.1 选址上的借鉴 | 第55-56页 |
5.2.2 空间布局上的借鉴 | 第56页 |
5.2.3 自然景观上的借鉴 | 第56-57页 |
5.2.4 人文景观上的借鉴 | 第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6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