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契机 | 第13-15页 |
1.1.1 大学城共享价值沦为设施简单集中与大学城共享区的低效运作 | 第13-14页 |
1.1.2 共享区聚合创造的可能性 | 第14页 |
1.1.3 方法:城市共享区模型的启示 | 第14-15页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2.2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3 理论综述与研究意义 | 第16-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3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的理论基础研究 | 第22-32页 |
2.1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与其他类型共享区的区别 | 第23-24页 |
2.2.1 服务对象级别上的不同 | 第23页 |
2.2.2 对大学城共享价值实现的层次不同 | 第23-24页 |
2.3 城市中心共享区发展概述与启示 | 第24-26页 |
2.3.1 城市中心共享区发展概述 | 第24-26页 |
2.4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设置必要性研究 | 第26-29页 |
2.4.1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是大学城集群价值发挥的必要载体 | 第26-27页 |
2.4.2 建设中心共享区是节约大学城资源的重要手段 | 第27-28页 |
2.4.3 大学城作为“城市”对中心服务区的必要性需求 | 第28页 |
2.4.4 中心共享区是丰富大学城空间形态的必要组成部分 | 第28-29页 |
2.4.5 小结 | 第29页 |
2.5 中心共享区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准备条件 | 第29-31页 |
2.5.1 界定大学城的类型是否是设置中心共享区的有效类型 | 第29-30页 |
2.5.2 城市级的土地和财政介入作为基本前提以及可能引发的重复建设 | 第30页 |
2.5.3 中心共享区面积指标的确定 | 第30-31页 |
2.5.4 中心共享区对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可能性影响 | 第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建设现状调研 | 第32-67页 |
3.1 调研方法选取 | 第32-33页 |
3.1.1 调研目标 | 第32页 |
3.1.2 调研方法流程 | 第32-33页 |
3.2 数据收集 | 第33-62页 |
3.2.1 基础数据选定的原则 | 第33-34页 |
3.2.2 所选数据的内涵阐释 | 第34-36页 |
3.2.3 规划层面数据调研 | 第36-41页 |
3.2.4 重点数据调研 | 第41-62页 |
3.3 关于大学城中心共享区建设现状的反思 | 第62-67页 |
第四章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设计策略 | 第67-94页 |
4.1 设计目标 | 第67-68页 |
4.1.1 结合理论成果和调研结果的中心共享区设计目标 | 第67-68页 |
4.2 设计策略方法选择 | 第68-69页 |
4.3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构成成分内容研究 | 第69-72页 |
4.3.1 中心共享区构成成分内容研究 | 第69-72页 |
4.3.2 中心共享区构成成分的比重确定 | 第72页 |
4.4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构成各部分的组合处理 | 第72-87页 |
4.4.1 大学城整体共享结构的影响 | 第72-79页 |
4.4.2 大学城周边城市环境的影响 | 第79-83页 |
4.4.3 针对构成成分的组合处理 | 第83-87页 |
4.5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的空间塑造 | 第87-91页 |
4.5.1 中心共享区公共空间塑造的原则 | 第87-89页 |
4.5.2 中心共享区公共空间组合模式 | 第89-91页 |
4.6 影响大学城中心共享区设计的其他因素 | 第91-93页 |
4.6.1 运营管理因素的影响 | 第91页 |
4.6.2 公众参与以及和管理部门的沟通 | 第91-92页 |
4.6.3 完善配套管理制度 | 第92-93页 |
4.7 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项目实践——平潭综合实验区文教园区中心共享区设计方法研究 | 第94-116页 |
5.1 平潭城市背景解读 | 第94页 |
5.2 项目概况 | 第94-97页 |
5.2.1 项目背景 | 第94-95页 |
5.2.2 上位规划概述 | 第95-96页 |
5.2.3 设计范围 | 第96页 |
5.2.4 设计内容 | 第96-97页 |
5.3 平潭文教园区中心共享区功能配置 | 第97-100页 |
5.3.1 任务书基本要求分析 | 第97页 |
5.3.2 中心共享区构成成分比重处理 | 第97-100页 |
5.4 平潭文教园区中心共享区构成成分组合 | 第100-113页 |
5.4.1 平潭文教园区中心共享区共享结构 | 第100-104页 |
5.4.2 平潭文教园区中心共享区空间塑造 | 第104-108页 |
5.4.3 影响共享结构和共享区设计的因素分析 | 第108-113页 |
5.6 平潭文教园区中心共享区运行的制度支持 | 第113-115页 |
5.6.1 产权与管理上的可能性 | 第113页 |
5.6.2 民众在深入阶段的在场 | 第113-114页 |
5.6.3 其他配套服务建设 | 第114-11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6-11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6-117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17页 |
6.3 几个有待深化探讨的问题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附录 | 第123-1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附件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