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中国大学城中心共享区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契机第13-15页
        1.1.1 大学城共享价值沦为设施简单集中与大学城共享区的低效运作第13-14页
        1.1.2 共享区聚合创造的可能性第14页
        1.1.3 方法:城市共享区模型的启示第14-15页
    1.2 基本概念界定第15-16页
        1.2.1 研究对象第15页
        1.2.2 概念界定第15-16页
    1.3 理论综述与研究意义第16-20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3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0-22页
        1.4.1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4.2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二章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的理论基础研究第22-32页
    2.1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的内涵第22-23页
    2.2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与其他类型共享区的区别第23-24页
        2.2.1 服务对象级别上的不同第23页
        2.2.2 对大学城共享价值实现的层次不同第23-24页
    2.3 城市中心共享区发展概述与启示第24-26页
        2.3.1 城市中心共享区发展概述第24-26页
    2.4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设置必要性研究第26-29页
        2.4.1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是大学城集群价值发挥的必要载体第26-27页
        2.4.2 建设中心共享区是节约大学城资源的重要手段第27-28页
        2.4.3 大学城作为“城市”对中心服务区的必要性需求第28页
        2.4.4 中心共享区是丰富大学城空间形态的必要组成部分第28-29页
        2.4.5 小结第29页
    2.5 中心共享区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准备条件第29-31页
        2.5.1 界定大学城的类型是否是设置中心共享区的有效类型第29-30页
        2.5.2 城市级的土地和财政介入作为基本前提以及可能引发的重复建设第30页
        2.5.3 中心共享区面积指标的确定第30-31页
        2.5.4 中心共享区对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可能性影响第31页
    2.6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建设现状调研第32-67页
    3.1 调研方法选取第32-33页
        3.1.1 调研目标第32页
        3.1.2 调研方法流程第32-33页
    3.2 数据收集第33-62页
        3.2.1 基础数据选定的原则第33-34页
        3.2.2 所选数据的内涵阐释第34-36页
        3.2.3 规划层面数据调研第36-41页
        3.2.4 重点数据调研第41-62页
    3.3 关于大学城中心共享区建设现状的反思第62-67页
第四章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设计策略第67-94页
    4.1 设计目标第67-68页
        4.1.1 结合理论成果和调研结果的中心共享区设计目标第67-68页
    4.2 设计策略方法选择第68-69页
    4.3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构成成分内容研究第69-72页
        4.3.1 中心共享区构成成分内容研究第69-72页
        4.3.2 中心共享区构成成分的比重确定第72页
    4.4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构成各部分的组合处理第72-87页
        4.4.1 大学城整体共享结构的影响第72-79页
        4.4.2 大学城周边城市环境的影响第79-83页
        4.4.3 针对构成成分的组合处理第83-87页
    4.5 大学城中心共享区的空间塑造第87-91页
        4.5.1 中心共享区公共空间塑造的原则第87-89页
        4.5.2 中心共享区公共空间组合模式第89-91页
    4.6 影响大学城中心共享区设计的其他因素第91-93页
        4.6.1 运营管理因素的影响第91页
        4.6.2 公众参与以及和管理部门的沟通第91-92页
        4.6.3 完善配套管理制度第92-93页
    4.7 小结第93-94页
第五章 项目实践——平潭综合实验区文教园区中心共享区设计方法研究第94-116页
    5.1 平潭城市背景解读第94页
    5.2 项目概况第94-97页
        5.2.1 项目背景第94-95页
        5.2.2 上位规划概述第95-96页
        5.2.3 设计范围第96页
        5.2.4 设计内容第96-97页
    5.3 平潭文教园区中心共享区功能配置第97-100页
        5.3.1 任务书基本要求分析第97页
        5.3.2 中心共享区构成成分比重处理第97-100页
    5.4 平潭文教园区中心共享区构成成分组合第100-113页
        5.4.1 平潭文教园区中心共享区共享结构第100-104页
        5.4.2 平潭文教园区中心共享区空间塑造第104-108页
        5.4.3 影响共享结构和共享区设计的因素分析第108-113页
    5.6 平潭文教园区中心共享区运行的制度支持第113-115页
        5.6.1 产权与管理上的可能性第113页
        5.6.2 民众在深入阶段的在场第113-114页
        5.6.3 其他配套服务建设第114-115页
    5.7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6-119页
    6.1 主要结论第116-117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17页
    6.3 几个有待深化探讨的问题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3页
附录第123-1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9-160页
致谢第160-161页
附件第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建筑业产业效率若干问题的探索研究
下一篇:压气式电锤交变冲击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