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小说的语言风格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0 引言 | 第8-12页 |
·赵树理生平和作品简介 | 第8页 |
·赵树理作品的研究动态 | 第8页 |
·赵树理小说语言风格概述 | 第8-10页 |
·语言风格概述 | 第8-9页 |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风格 | 第9-10页 |
·本文的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10页 |
·赵树理小说的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 赵树理小说语言的乡土韵味 | 第12-26页 |
·合辙押韵的快板诗和“有韵话” | 第12-14页 |
·晋东南方言重叠词的大量使用 | 第14-17页 |
·晋东南方言重叠词的语法研究 | 第14-16页 |
·晋东南方言重叠词的语用研究 | 第16-17页 |
·地域特色鲜明的语气词、称谓词 | 第17-19页 |
·地域色彩浓厚的语气词 | 第17-18页 |
·独具乡土韵味的称谓语 | 第18-19页 |
·活生生的百姓口语词 | 第19-21页 |
·方言俗语的普遍运用 | 第21-26页 |
·熟语的应用 | 第22-23页 |
·俗语的应用 | 第23-26页 |
2 赵树理小说语言的幽默特色 | 第26-36页 |
·惯用的序数词的叙述事理层次 | 第26-27页 |
·“一个……一个……”式 | 第26页 |
·“一来……二来……”式 | 第26-27页 |
·“第一……第二……”式 | 第27页 |
·交错使用长短句,口语短句凸显 | 第27-28页 |
·方言特征词大量运用 | 第28-30页 |
·表示地方事物名称的方言词 | 第28-29页 |
·表示行为动作的方言词 | 第29页 |
·表示地方专用语的方言词 | 第29-30页 |
·词语的超常搭配的特殊修辞艺术 | 第30-34页 |
·拟声词传输信息的直接感应修辞艺术 | 第30-32页 |
·粗鄙化语言的狂欢化艺术风格 | 第32-34页 |
·口语色彩浓厚的晋语特殊反问句式使用 | 第34-36页 |
·VP-Neg-VP 式 | 第34页 |
·VP-Neg 式 | 第34-36页 |
3 赵树理小说的修辞格风格艺术 | 第36-44页 |
·顶针辞格中的主--述位结构的信息直线性传递 | 第36页 |
·比喻辞格中喻体承接的认知领域的多方跨越 | 第36-39页 |
·仿拟辞格中概念整合理论的信息认知合成 | 第39-40页 |
·借代辞格中借体凸显认知者的情感倾向 | 第40-43页 |
·其他辞格的运用 | 第43-44页 |
4 赵树理小说语言风格形成原因 | 第44-48页 |
·影响赵树理小说语言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 | 第44-46页 |
·晋东南民间文艺的影响 | 第44-45页 |
·晋东南农民口头语的影响 | 第45-46页 |
·影响赵树理小说语言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 第46-48页 |
·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 第46页 |
·作者自身受古典文艺的影响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