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5-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 膜浓缩技术概况 | 第13-15页 |
1.1 膜浓缩的概念 | 第13-14页 |
1.2 膜浓缩技术在中药行业的应用 | 第14-15页 |
2 反渗透技术概况 | 第15-19页 |
2.1 反渗透的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2.2 反渗透膜的现状 | 第16-17页 |
2.3 膜组件的发展 | 第17-19页 |
2.4 反渗透技术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19页 |
3 中药水提液理化性质研究概况 | 第19-22页 |
3.1 淀粉含量测定 | 第20-21页 |
3.2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1页 |
3.3 果胶含量测定 | 第21-22页 |
3.4 鞣制含量测定 | 第22页 |
4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4.1 立题依据 | 第22页 |
4.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不同单味药提取液理化参数相关性研究 | 第24-39页 |
1 单味药的选择 | 第24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 实验药材 | 第24-25页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3.1 中药水提液的制备 | 第25页 |
3.2 理化参数测定 | 第25-26页 |
3.3 高分子含量测定 | 第26页 |
4 实验结果 | 第26-38页 |
4.1 不同单味药中药水提液理化参数的测定 | 第26-28页 |
4.2 渗透压与理化参数的相关性 | 第28-30页 |
4.3 盐度、电导、TDS的相关性 | 第30-31页 |
4.4 高分子含量的测定 | 第31-37页 |
4.5 分析与讨论 | 第37-38页 |
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反渗透过程对中药水提液流变学参数的影响 | 第39-49页 |
1 复方中药的选择 | 第39页 |
2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2.1 实验药材 | 第39页 |
2.2 实验装置与仪器 | 第39-40页 |
3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3.1 中药水提液的制备 | 第40页 |
3.2 反渗透过程 | 第40页 |
3.3 相关参数说明 | 第40-41页 |
3.4 理化参数检测 | 第41页 |
4 实验结果 | 第41-48页 |
4.1 三种复方中药水提液反渗透过程后理化参数的变化 | 第41-44页 |
4.2 三种复方中药水提液理化参数与渗透压的相关性研究 | 第44-48页 |
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反渗透过程对中药水提液特征图谱的影响 | 第49-58页 |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9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4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9-50页 |
2.2 HPLC色谱方法、特征图谱测定 | 第5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0-57页 |
3.1 图谱分析 | 第50-56页 |
3.2 指标性成分透过率 | 第56-57页 |
4 分析讨论 | 第57页 |
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反渗透过程中膜动力学的研究 | 第58-7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1.1 实验药材 | 第58页 |
1.2 实验装置 | 第58-5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2.1 中药水提液的制备 | 第59页 |
2.2 反渗透过程 | 第59页 |
2.3 相关参数的说明 | 第59-6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0-70页 |
3.1 三种复方水提液反渗透过程中的相对膜通量、膜通量衰减率及膜污染总阻力 | 第60-64页 |
3.2 三种单味药水提液反渗透过程中的相对膜通量、膜通量衰减率及膜污染总阻力 | 第64-68页 |
3.3 反渗透时间与浓缩效率 | 第68-69页 |
3.4 四逆汤长时间反渗透浓缩过程中膜通量与时间、渗透压与浓缩倍数的相关性 | 第69-70页 |
3.5 分析讨论 | 第7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1 结论 | 第71-72页 |
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