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草地学、草原学论文

黄土区不同封育时期天然草地根系与土壤特性

附件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16页
    1.1 根系与土壤特性第12页
    1.2 根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领域第12-13页
        1.2.1 根系生物量的研究第12-13页
        1.2.2 根系寿命和周转的研究第13页
        1.2.3 根系碳储量的研究第13页
    1.3 根系生物量的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1 挖土块法第13-14页
        1.3.2 钻土芯法第14页
        1.3.3 内生长土芯法第14页
        1.3.4 微根管法第14页
    1.4 土壤理化性质对根系活动的影响第14-16页
        1.4.1 土壤水分第15页
        1.4.2 土壤养分第15页
        1.4.3 土壤物理性质第15-16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6-20页
    2.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2.1.1 不同封育时期天然草地的根系生物量分布特征第16页
        2.1.2 不同封育时期天然草地的根系参数分布特征第16页
        2.1.3 不同封育时期天然草地的土壤特性第16页
        2.1.4 不同封育时期天然草地根系参数与土壤特性的相关性第16-17页
    2.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2.3 研究方法第18-20页
        2.3.1 实验区概况第18页
        2.3.2 试验样地的选择和布置第18-19页
        2.3.3 根系样品的采集与测定第19页
            2.3.3.1 根系取样方法第19页
            2.3.3.2 根系参数的测定方法第19页
        2.3.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第19页
            2.3.4.1 土壤含水量、容重的测定方法第19页
            2.3.4.2 土壤元素的测定方法第19页
        2.3.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第19-20页
第三章 不同封育时期草地根系生物量的分布特征第20-24页
    3.1 不同封育时期草地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第20-21页
    3.2 不同坡位草地根系生物量的分布特征第21-22页
    3.3 不同封育时期草地根系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第22页
    3.4 讨论第22-23页
    3.5 小结第23-24页
第四章 不同封育时期草地根系参数的分布特征第24-33页
    4.1 不同封育时期草地根系参数的垂直分布第24-29页
        4.1.1 自由放牧地根系参数的分布特征第24-25页
        4.1.2 封育 5a 草地根系参数的分布特征第25-26页
        4.1.3 封育 9a 草地根系参数的分布特征第26页
        4.1.4 封育 13a 草地根系参数的分布特征第26-27页
        4.1.5 封育 22a 草地根系参数的分布特征第27-28页
        4.1.6 封育 30a 草地根系参数的分布特征第28-29页
    4.2 草地根系参数在封育过程中的垂直分布规律第29-30页
    4.3 草地根系参数在封育过程中的时间变化规律第30-31页
    4.4 讨论第31-32页
    4.5 小结第32-33页
第五章 不同封育时期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第33-41页
    5.1 不同封育时期草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第33-35页
        5.1.1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第33-34页
        5.1.2 土壤容重的变化第34-35页
    5.2 不同封育时期草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第35-39页
        5.2.1 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第35-36页
        5.2.2 土壤全 N 的变化第36-37页
        5.2.3 土壤速效 K 的变化第37-38页
        5.2.4 土壤速效 P 的变化第38-39页
    5.3 讨论第39-40页
    5.4 小结第40-41页
第六章 不同封育时期草地根系参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第41-44页
    6.1 根系参数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第41页
    6.2 根系参数与土壤容重的相关性第41-42页
    6.3 根系参数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第42页
    6.4 根系参数与土壤全 N 的相关性第42页
    6.5 讨论第42-43页
    6.6 小结第43-44页
第七章 结论及待研究的问题第44-46页
    7.1 结论第44页
    7.2 待研究的问题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文章、参编图书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来源和水平的维生素D3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胫骨质量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减数分裂抑制剂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