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心学—从陈白沙到刘蕺山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23-45页 |
1.1 江门心学的研究对象 | 第23-30页 |
1.1.1 江门心学的历史考证 | 第24-27页 |
1.1.2 “江门心学”的概念界定 | 第27-30页 |
1.2 江门心学的研究现状 | 第30-37页 |
1.2.1 江门心学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 第31-35页 |
1.2.2 江门心学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 第35-37页 |
1.3 江门心学的研究设计 | 第37-45页 |
1.3.1 江门心学的研究内容规范 | 第38-40页 |
1.3.2 江门心学的研究方法预设 | 第40-45页 |
诞生篇:白沙学 | 第45-133页 |
第一章 “人生贵识真” | 第47-66页 |
1.1 “我以道眼观” | 第47-55页 |
1.1.1 “孟子未知人世事” | 第48-50页 |
1.1.2 “爱菊还他晋时人” | 第50-55页 |
1.2 “名教要人扶” | 第55-66页 |
1.2.1 “世缘可徇聊同俗” | 第55-59页 |
1.2.2 “未有凑泊吻合处” | 第59-66页 |
第二章 “吾坐养吾真” | 第66-80页 |
2.1 “大疑则大进” | 第66-70页 |
2.1.1 “怀疑”的方法意涵 | 第66-68页 |
2.1.2 “怀疑”的现实意义 | 第68-70页 |
2.2 “学贵乎自得” | 第70-74页 |
2.2.1 “自得”的丰富内涵 | 第70-72页 |
2.2.2 “自得”的现实意义 | 第72-74页 |
2.3 “求诸言语外” | 第74-80页 |
2.3.1 “以我而观书” | 第74-77页 |
2.3.2 “何事欲无言” | 第77-80页 |
第三章 “以自然为宗” | 第80-100页 |
3.1 “浑沦本无物” | 第80-85页 |
3.1.1 “天地间一气” | 第80-81页 |
3.1.2 “太极之浑沦” | 第81-83页 |
3.1.3 “心在无物处” | 第83-85页 |
3.2 “端居养静虚” | 第85-95页 |
3.2.1 “静坐中养出端倪” | 第86-89页 |
3.2.2 “致虚所以立本也” | 第89-93页 |
3.2.3 “行乎日用事物中” | 第93-95页 |
3.3 “勿忘勿助间” | 第95-100页 |
3.3.1 “勿忘勿助”的内涵 | 第96-98页 |
3.3.2 “勿忘勿助”的渊源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俯仰宇宙间” | 第100-117页 |
4.1 “进到鸢飞鱼跃处” | 第100-103页 |
4.1.1 “万古周流本自然” | 第101-102页 |
4.1.2 “说到鸢飞鱼跃处” | 第102-103页 |
4.2 “生生化化各自然” | 第103-107页 |
4.2.1 “一场变化” | 第104-105页 |
4.2.2 ”宇宙在我” | 第105-107页 |
4.3 “百年真乐超人世” | 第107-110页 |
4.3.1 “曾点见趣” | 第107-109页 |
4.3.2 “孔颜之乐” | 第109-110页 |
4.4 “吾所以游于艺也” | 第110-117页 |
4.4.1 诗歌艺术和道学思想 | 第111-113页 |
4.4.2 书法艺术和道学思想 | 第113-117页 |
第五章 “创开眼孔人” | 第117-132页 |
5.1 “白沙倡道东南” | 第117-122页 |
5.1.1 白沙之学本是心学 | 第117-121页 |
5.1.2 白沙肇创江门心学 | 第121-122页 |
5.2 “渐启良知一宗” | 第122-132页 |
5.2.1 白沙学开启阳明心学 | 第122-129页 |
5.2.2 白沙学滋养阳明后学 | 第129-132页 |
本篇小结 | 第132-133页 |
发展篇:小白沙学 | 第133-194页 |
第六章 “自家主人” | 第135-148页 |
6.1 “学贵知疑” | 第135-137页 |
6.1.1 “学贵知疑” | 第135-136页 |
6.1.2 “学贵能疑” | 第136-137页 |
6.2 “学贵自得” | 第137-143页 |
6.2.1 “闻道自得” | 第138-139页 |
6.2.2 “超悟自得” | 第139-142页 |
6.2.3 “真学自得” | 第142-143页 |
6.3 “无言之教” | 第143-148页 |
6.3.1 “无言之教”的内涵 | 第143-145页 |
6.3.2 “无言之教”的方法 | 第145-148页 |
第七章 “道在人心” | 第148-161页 |
7.1 “道之在人” | 第148-154页 |
7.1.1 “道在人事” | 第148-150页 |
7.1.2 “道在人心” | 第150-152页 |
7.1.3 “气常洗然” | 第152-154页 |
7.2 “枢纽在心” | 第154-161页 |
7.2.1 “心兮本虚” | 第154-156页 |
7.2.2 “心无内外” | 第156-161页 |
第八章 “观内得外” | 第161-176页 |
8.1 “修身治人” | 第161-167页 |
8.1.1 持敬修身 | 第161-164页 |
8.1.2 政事治人 | 第164-167页 |
8.2 “心得身体” | 第167-169页 |
8.2.1 “端本澄源” | 第167-168页 |
8.2.2 “四海皆春” | 第168-169页 |
8.3 “默观吾妙” | 第169-176页 |
8.3.1 “端默”工夫 | 第169-173页 |
8.3.2 “闲心”工夫 | 第173-176页 |
第九章 “造乎圣域” | 第176-192页 |
9.1 “鸢飞鱼跃” | 第176-179页 |
9.1.1 “鸢飞鱼跃” | 第176-178页 |
9.1.2 “吾任吾真” | 第178-179页 |
9.2 “心境俱寂” | 第179-183页 |
9.2.1 “心境俱寂” | 第179-181页 |
9.2.2 “浮游尘表” | 第181-183页 |
9.3 “至人心境” | 第183-187页 |
9.3.1 “至人心境” | 第183-185页 |
9.3.2 “大人心境” | 第185-187页 |
9.4 道寓诗书 | 第187-192页 |
9.4.1 “诗教”的继承 | 第188-190页 |
9.4.2 “书教”的继承 | 第190-192页 |
本篇小结 | 第192-194页 |
鼎盛篇:甘泉学 | 第194-300页 |
第十章 “由我不由人” | 第196-213页 |
10.1 “涵养”与“学问” | 第196-202页 |
10.1.1 “明睿之知” | 第196-199页 |
10.1.2 “贯珠”之知 | 第199-201页 |
10.1.3 “神授”之知 | 第201-202页 |
10.2 “贵疑”与“自得” | 第202-208页 |
10.2.1 “学贵疑” | 第203-205页 |
10.2.2 “求自得” | 第205-208页 |
10.3 “无言”与“读书” | 第208-213页 |
10.3.1 “无言之教” | 第208-210页 |
10.3.2 “以我观书” | 第210-213页 |
第十一章 “宇宙间一气” | 第213-227页 |
11.1 “天人一气” | 第213-216页 |
11.1.1 “虚无即气” | 第213-214页 |
11.1.2 “气为定品” | 第214-215页 |
11.1.3 “气即种也” | 第215页 |
11.1.4 “何空之云” | 第215-216页 |
11.2 “理气一也” | 第216-221页 |
11.2.1 “即气即道” | 第217-219页 |
11.2.2 “道生于心” | 第219页 |
11.2.3 “道合内外” | 第219-221页 |
11.3 “万物一体” | 第221-227页 |
11.3.1 “万物同体” | 第221-222页 |
11.3.2 “至感而通” | 第222-225页 |
11.3.3 “天人合一 | 第225-227页 |
第十二章 “宇宙内一心” | 第227-245页 |
12.1 “心无内外” | 第227-233页 |
12.1.1 “心体高明” | 第228-231页 |
12.1.2 “心体广大” | 第231-233页 |
12.2 “性气一也” | 第233-238页 |
12.2.1 “性即气也” | 第234-235页 |
12.2.2 “性气一体” | 第235-238页 |
12.3 “心统性情” | 第238-245页 |
12.3.1 “性为心理” | 第239-242页 |
12.3.2 “心动为情” | 第242-245页 |
第十三章 “体认是工夫” | 第245-264页 |
13.1 “体认天理” | 第245-252页 |
13.1.1 “体认天理”的时空合一 | 第246-248页 |
13.1.2 “体认天理”的心事合一 | 第248-249页 |
13.1.3 “体认天理”的动静合一 | 第249-250页 |
13.1.4 “体认天理”的知行合一 | 第250-252页 |
13.2 “勿忘勿助” | 第252-258页 |
13.2.1 “勿忘勿助”即“中正” | 第253-254页 |
13.2.2 “勿忘勿助”即“自然” | 第254-256页 |
13.2.3 “勿忘勿助”即“主敬” | 第256-258页 |
13.3 “默坐澄心” | 第258-264页 |
13.3.1 “默坐澄心”的形式 | 第259页 |
13.3.2 “默坐澄心”的内容 | 第259-261页 |
13.3.3 “默坐澄心”的渊源 | 第261-264页 |
第十四章 “见道与天游” | 第264-278页 |
14.1 “鸢飞鱼跃” | 第264-269页 |
14.1.1 “自然道理” | 第265-266页 |
14.1.2 “自然功夫” | 第266-267页 |
14.1.3 “自有之中” | 第267-269页 |
14.2 “自乐其乐” | 第269-273页 |
14.2.1 “自有其乐” | 第269-270页 |
14.2.2 “吾乐吾真” | 第270-272页 |
14.2.3 “何往非乐” | 第272-273页 |
14.3 “德艺一贯” | 第273-278页 |
14.3.1 “诗者心声” | 第273-275页 |
14.3.2 “字者心画” | 第275-278页 |
第十五章 “坐进复浑沦” | 第278-299页 |
15.1 “浑沦之学 | 第278-282页 |
15.1.1 “浑沦”的理论表现 | 第278-280页 |
15.1.2 “浑沦”的思想渊源 | 第280-282页 |
15.2 “学以救弊” | 第282-290页 |
15.2.1 救阳明心学之弊 | 第283-287页 |
15.2.2 救阳明后学之弊 | 第287-290页 |
15.3 “中正之路” | 第290-293页 |
15.3.1 “救偏之极致” | 第290-291页 |
15.3.2 “心得其中正” | 第291-293页 |
15.4 “合一之学” | 第293-299页 |
15.4.1 “合一之道” | 第293-295页 |
15.4.2 “合一之功” | 第295-299页 |
本篇小结 | 第299-300页 |
衰落篇:湛门诸子学 | 第300-425页 |
第十六章 “挺然自做人” | 第302-321页 |
16.1 “江门论学贵疑” | 第302-306页 |
16.1.1 “默则之疑” | 第302-304页 |
16.1.2 “摄疑明信” | 第304-306页 |
16.2 “学者当自得之” | 第306-311页 |
16.2.1 “自家知道” | 第306-307页 |
16.2.2 “求诸吾心” | 第307-309页 |
16.2.3 “自得境界” | 第309-311页 |
16.3 “不得求见于言” | 第311-316页 |
16.3.1 “别无可言” | 第311-312页 |
16.3.2 “不先道破” | 第312-314页 |
16.3.3 “须得大意” | 第314-316页 |
16.4 “挺然自做人” | 第316-321页 |
16.4.1 “傀儡在场上” | 第316-317页 |
16.4.2 “士以此成俗” | 第317-318页 |
16.4.3 “挺然自做人” | 第318-321页 |
第十七章 “天地间只一气” | 第321-339页 |
17.1 ”元气即太极也” | 第321-326页 |
17.1.1 “本体”之“气” | 第321-324页 |
17.1.2 “有蔽”之“气” | 第324-326页 |
17.2 “道亦即是气” | 第326-332页 |
17.2.1 “道与气一 | 第327-328页 |
17.2.2 “道无内外” | 第328-330页 |
17.2.3 “道本自然” | 第330-332页 |
17.3 “说天是个影子” | 第332-339页 |
17.3.1 “必求端于天” | 第332-335页 |
17.3.2 “性外别无天” | 第335-339页 |
第十八章 “圣学只在心” | 第339-360页 |
18.1 “学以尽性” | 第339-344页 |
18.1.1 “性本善也” | 第339-341页 |
18.1.2 “性无善恶” | 第341-344页 |
18.2 “心统性情” | 第344-354页 |
18.2.1 “心即道也” | 第344-346页 |
18.2.2 “心无善恶” | 第346-348页 |
18.2.3 “心无内外” | 第348-350页 |
18.2.4 “心亦是气” | 第350-354页 |
18.3 “圣学研几” | 第354-360页 |
18.3.1 “天然自有之几” | 第354-356页 |
18.3.2 “即事而研其几” | 第356-360页 |
第十九章 “因病制药方” | 第360-383页 |
19.1 “默识仁体” | 第360-366页 |
19.1.1 “默识仁体” | 第360-361页 |
19.1.2 “默坐澄心” | 第361-363页 |
19.1.3 “动静皆默” | 第363-365页 |
19.1.4 “白沙玄论” | 第365-366页 |
19.2 “知止为先” | 第366-370页 |
19.2.1 “知止为先” | 第367-369页 |
19.2.2 “求止至善” | 第369-370页 |
19.3 “讨真心” | 第370-378页 |
19.3.1 “天命真心” | 第371-372页 |
19.3.2 “寻讨明白” | 第372-374页 |
19.3.3 “粗上得精” | 第374-377页 |
19.3.4 “自然之道” | 第377-378页 |
19.4 “变化气质” | 第378-383页 |
19.4.1 “心同形异” | 第378-380页 |
19.4.2 “变化气质” | 第380-383页 |
第二十章 “宇宙大汉子” | 第383-400页 |
20.1 “万物一体” | 第383-387页 |
20.1.1 “物我同体” | 第383-385页 |
20.1.2 “天下为公” | 第385-387页 |
20.2 “鸢飞鱼跃” | 第387-390页 |
20.2.1 “鸢飞鱼跃之机” | 第387-389页 |
20.2.2 “圣人尽性之乐” | 第389-390页 |
20.3 “游戏生死” | 第390-394页 |
20.3.1 “真生真死” | 第391-392页 |
20.3.2 “生死已断” | 第392-394页 |
20.4 “游艺一端” | 第394-400页 |
20.4.1 “白沙因诗写道” | 第395-396页 |
20.4.2 “愿学而未能大” | 第396-400页 |
第二十一章 “论学须救敝” | 第400-422页 |
21.1 湛门诸子与姚江心学 | 第400-412页 |
21.1.1 湛门诸子与阳明心学 | 第400-405页 |
21.1.2 湛门诸子与阳明后学 | 第405-408页 |
21.1.3 调和“天理”与“良知” | 第408-412页 |
21.2 湛门诸子与佛道思想 | 第412-422页 |
21.2.1 “三教真谛同归” | 第412-415页 |
21.2.2 “三教心性同一” | 第415-418页 |
21.2.3 “佛氏学无格物” | 第418-422页 |
本篇小结 | 第422-425页 |
解构篇:江门末学 | 第425-511页 |
第二十二章 “矫枉过正” | 第427-446页 |
22.1 “诋及阳明” | 第427-433页 |
22.1.1 姚江末学之弊 | 第428-430页 |
22.1.2 攻击阳明心学 | 第430-433页 |
22.2 “争高门户” | 第433-439页 |
22.2.1 以白沙攻击阳明 | 第434-437页 |
22.2.2 门户之争的原因 | 第437-439页 |
22.3 “病乎心学” | 第439-446页 |
22.3.1 批评心学思想 | 第439-443页 |
22.3.2 解构江门心学 | 第443-446页 |
第二十三章 “异端学心” | 第446-468页 |
23.1 “外儒内禅” | 第446-451页 |
23.1.1 姚江染禅 | 第446-448页 |
23.1.2 江门染禅 | 第448-451页 |
23.2 “阴用佛老” | 第451-460页 |
23.2.1 “以儒师禅” | 第451-455页 |
23.2.2 “崇儒辟佛” | 第455-460页 |
23.3 “心溺世衰” | 第460-468页 |
23.3.1 走向否定心学 | 第460-463页 |
23.3.2 解构江门心学 | 第463-468页 |
第二十四章 “一本程朱” | 第468-486页 |
24.1 “公共之理” | 第468-471页 |
24.1.1 “理现即象” | 第469-470页 |
24.1.2 “外物无道” | 第470-471页 |
24.2 “性具于心” | 第471-480页 |
24.2.1 “言性以理” | 第471-473页 |
24.2.2 “气质之性” | 第473-476页 |
24.2.3 “以恶为性” | 第476-480页 |
24.3 江门印迹 | 第480-486页 |
24.3.1 曙台道学的江门印迹 | 第480-482页 |
24.3.2 止庵道学的江门印迹 | 第482-486页 |
第二十五章 “白沙自得” | 第486-510页 |
25.1 “自得之学” | 第486-493页 |
25.1.1 “深造自得” | 第486-490页 |
25.1.2 “疑以得信” | 第490-493页 |
25.2 “圣贤心学” | 第493-500页 |
25.2.1 “一性圆融” | 第493-496页 |
25.2.2 “性即理也” | 第496-500页 |
25.3 “戒慎恐惧” | 第500-510页 |
25.3.1 “学问工夫” | 第500-507页 |
25.3.2 “鸢飞鱼跃” | 第507-510页 |
本篇小结 | 第510-511页 |
终结篇:蕺山学 | 第511-627页 |
第二十六章 “道用江门千圣统” | 第513-534页 |
26.1 “今日乃见白沙面” | 第513-519页 |
26.1.1 “白沙知己” | 第513-517页 |
26.1.2 “江门崛起” | 第517-519页 |
26.2 “大疑而后能大信” | 第519-529页 |
26.2.1 “学求自得” | 第519-522页 |
26.2.2 “学贵知疑” | 第522-525页 |
26.2.3 “以吾观书” | 第525-529页 |
26.3 “自其合者而观之” | 第529-534页 |
26.3.1 “浑然一理” | 第529-531页 |
26.3.2 “合一之旨” | 第531-534页 |
第二十七章 “有是气方有是理” | 第534-552页 |
27.1 “无极而太极” | 第534-539页 |
27.1.1 太极理气合一 | 第534-536页 |
27.1.2 “独便是太极” | 第536-539页 |
27.2 “道者气之道” | 第539-547页 |
27.2.1 “盈天地间一气” | 第539-541页 |
27.2.2 “盈天地间皆理” | 第541-544页 |
27.2.3 “理即是气之理” | 第544-547页 |
27.3 “形下即形上” | 第547-552页 |
27.3.1 “性即气,气即性” | 第547-549页 |
27.3.2 “道即器,器即道” | 第549-552页 |
第二十八章 “性体即在心体中” | 第552-578页 |
28.1 “心只是个浑然之体” | 第552-561页 |
28.1.1 “心只有人心” | 第553-554页 |
28.1.2 “心之体本虚” | 第554-556页 |
28.1.3 “觉者心之体” | 第556-558页 |
28.1.4 “心以物为体” | 第558-561页 |
28.2 “气质义理只是一性” | 第561-566页 |
28.2.1 “性只有气质之性” | 第562-564页 |
28.2.2 “天下无心外之性” | 第564-566页 |
28.3 “人心天理人欲之几” | 第566-574页 |
28.3.1 “人心之几” | 第566-569页 |
28.3.2 “自私自利” | 第569-571页 |
28.3.3 “妄根所中” | 第571-572页 |
28.3.4 “天理人欲” | 第572-574页 |
28.4 “求之天地万物之情” | 第574-578页 |
28.4.1 “喜怒哀乐” | 第574-575页 |
28.4.2 “性之情也” | 第575-578页 |
第二十九章 “圣门只是个慎独” | 第578-604页 |
29.1 “慎独”与“主敬” | 第579-583页 |
29.1.1 “学以克己为功” | 第579-581页 |
29.1.2 “君子得之敬也” | 第581-583页 |
29.2 “慎独”与“主静” | 第583-591页 |
29.2.1 “独体本无动静” | 第584-587页 |
29.2.2 “学固无间动静” | 第587-591页 |
29.3 “慎独”与“诚意” | 第591-596页 |
29.3.1 “意为心之所存” | 第591-593页 |
29.3.2 “意根上讨分晓” | 第593-596页 |
29.4 “慎独”与“自然” | 第596-604页 |
29.4.1 “勿忘勿助之间” | 第597-599页 |
29.4.2 “直是活泼泼地” | 第599-604页 |
第三十章 “生死一关究竟地” | 第604-626页 |
30.1 “宇宙皆吾本内事” | 第604-611页 |
30.1.1 “合天地万物” | 第605-608页 |
30.1.2 “宇宙归吾身” | 第608-611页 |
30.2 “生死只是寻常事” | 第611-621页 |
30.2.1 “知生死之说” | 第612-614页 |
30.2.2 “尽生死之道” | 第614-617页 |
30.2.3 “人心真乐地” | 第617-621页 |
30.3 “千秋闲气一代完人” | 第621-626页 |
30.3.1 “证其所以为人” | 第621-622页 |
30.3.2 “为天地间完人” | 第622-626页 |
本篇小结 | 第626-627页 |
结论 | 第627-637页 |
31.1 江门心学的理论特色 | 第627页 |
31.1.1 思想方法的特色 | 第627页 |
31.1.2 思想内容的特色 | 第627页 |
31.2 江门心学的思想价值 | 第627-630页 |
31.2.1 “怀疑—自得”思想方法的价值 | 第628-629页 |
31.2.2 “浑沦—合一”思想方法的价值 | 第629-630页 |
31.3 江门心学的学术影响 | 第630-633页 |
31.3.1 对中国心学思潮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 第630-631页 |
31.3.2 有中国启蒙思潮诞生的启发性因素 | 第631-633页 |
31.4 江门心学的研究价值 | 第633-637页 |
31.4.1 有助于学人全面地认识心学 | 第633-635页 |
31.4.2 有助于学人深刻地认识心学 | 第635-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648页 |
附录 | 第648-6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49-650页 |
1. 发表学术论文 | 第649页 |
2. 学术著作 | 第649-650页 |
致谢 | 第650-6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