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 第11-14页 |
1.2.2 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 第14-15页 |
1.2.3 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 | 第15-16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6-20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3 文章结构 | 第18页 |
1.3.4 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社会参与理论(多元评价主体) | 第20-21页 |
2.2 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 第21-23页 |
2.3 发展:效率、公平与创新 | 第23-24页 |
2.4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 | 第24-25页 |
2.5 PDCA 循环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 | 第27-32页 |
3.1 地方政府现有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 | 第27-30页 |
3.2 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方向 | 第30-31页 |
3.3 构建地方政府动态绩效评价体系的意义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动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55页 |
4.1 地方政府动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2-39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2-34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设计框架 | 第34-39页 |
4.2 基于问卷调研的指标体系构建 | 第39-48页 |
4.2.1 调研问卷的设计 | 第40-41页 |
4.2.2 调研对象的确立 | 第41-42页 |
4.2.3 调研问卷的结果分析 | 第42-47页 |
4.2.4 评价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 第47-48页 |
4.3 地方政府动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算例 | 第48-55页 |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48-49页 |
4.3.2 数据来源说明 | 第49-50页 |
4.3.3 基于现行统计体系的算例 | 第50-51页 |
4.3.4 基于模糊评价理论的算例 | 第51-54页 |
4.3.5 基于社会参与理论的算例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杭州市政府绩效持续改进成果的初步评测 | 第55-66页 |
5.1 实证研究的对象及范围界定 | 第55-56页 |
5.2 基于现行统计体系的地方政府动态绩效评价(2006 年~2012 年) | 第56-59页 |
5.2.1 总体评价 | 第56-58页 |
5.2.2 分项评价 | 第58-59页 |
5.3 基于社会参与理论的地方政府动态绩效评价(2010 年~2012 年) | 第59-61页 |
5.4 地方政府动态绩效评价体系的 PDCA 循环 | 第61-66页 |
5.4.1 地方政府动态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重构 | 第61-63页 |
5.4.2 地方政府动态绩效评价体系的权重调整 | 第63-64页 |
5.4.3 评价模型适应性分析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6-6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附录 A:杭州市政府动态绩效调研问卷(指标类-A) | 第73-78页 |
附录 B:杭州市政府动态绩效调研问卷(指标类-B) | 第78-81页 |
附录 C:杭州市政府动态绩效调研问卷(评价类) | 第8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