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1 西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12-14页 |
1.1.1 机械牵拉压迫因素 | 第12-13页 |
1.1.2 交感神经刺激因素 | 第13页 |
1.1.3 血管因素 | 第13-14页 |
1.1.4 体液因素 | 第14页 |
1.2 西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 第14-15页 |
1.2.1 手术治疗 | 第14页 |
1.2.2 非手术治疗 | 第14-15页 |
1.3 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16页 |
1.3.1 外邪侵袭 | 第15页 |
1.3.2 从“肝、脾、肾”论证 | 第15-16页 |
1.3.3 从“气血”论证 | 第16页 |
1.3.4 坐姿不良 | 第16页 |
1.4 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 第16-20页 |
1.4.1 中药治疗 | 第16-17页 |
1.4.2 推拿治疗 | 第17页 |
1.4.3 针灸治疗 | 第17-20页 |
1.5 火针论治的研究 | 第20-21页 |
1.6 小结 | 第21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1-32页 |
2.1 临床资料 | 第22-23页 |
2.1.1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2.1.2 诊断标准 | 第22页 |
2.1.3 纳入标准 | 第22页 |
2.1.4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2.1.5 脱落标准 | 第22-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2.2.1 分组方法 | 第23页 |
2.2.2 材料选择 | 第23页 |
2.2.3 治疗方案 | 第23-24页 |
2.2.4 火针操作注意事项 | 第24页 |
2.2.5 临床观察指标 | 第24-25页 |
2.2.6 疗效评价标准 | 第25页 |
2.2.7 统计分析 | 第25页 |
2.3 研究结果 | 第25-32页 |
2.3.1 治疗前基线分析 | 第25-27页 |
2.3.2 临床疗效比较 | 第27-28页 |
2.3.3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表积分比较 | 第28-29页 |
2.3.4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比较 | 第29-32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32-36页 |
3.1 火针的作用机制 | 第32-33页 |
3.2 选穴依据 | 第33-34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3.1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一般特征分析 | 第34页 |
3.3.2 临床疗效分析 | 第34-35页 |
3.3.3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表 | 第35页 |
3.3.4 ESCV量表积分 | 第35页 |
3.4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思路 | 第35-36页 |
3.4.1 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3.4.2 今后思路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附录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