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 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概述 | 第14-20页 |
一、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涵义 | 第14-15页 |
(一) 我国融资融券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的概念 | 第15页 |
二、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的法律关系 | 第15-17页 |
(一)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关系的主体 | 第16页 |
(二)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关系的客体 | 第16页 |
(三)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关系的内容 | 第16-17页 |
三、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的性质之争 | 第17-20页 |
(一) 信托之说 | 第17-18页 |
(二) 最高额质押说 | 第18-19页 |
(三) 让与担保说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现状及其困境 | 第20-31页 |
一、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现状 | 第20-24页 |
(一)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的设定方式 | 第20-21页 |
(二) 我国融资融券的担保物 | 第21-22页 |
(三)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的权利行使 | 第22-24页 |
二、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法律困境 | 第24-29页 |
(一) 缺乏上位法的支持 | 第24页 |
(二) 与信托原理的冲突 | 第24-26页 |
(三) 与物权法定原则的冲突 | 第26-27页 |
(四) 法律责任不完善 | 第27-29页 |
三、 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实践困境 | 第29-31页 |
(一) 担保物来源少 | 第29页 |
(二) 当事人诚信度低 | 第29-30页 |
(三) 自律监管能力薄弱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融资融券交易担保制度的境外考察 | 第31-37页 |
一、 美国融资融券交易担保制度 | 第31-32页 |
(一) 美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概况 | 第31页 |
(二) 美国融资融券担保的实现途径 | 第31-32页 |
二、 日本融资融券交易的担保制度 | 第32-34页 |
(一) 日本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概况 | 第33页 |
(二) 日本融资融券担保的实现方式 | 第33-34页 |
三、 台湾地区融资融券担保制度 | 第34-35页 |
(一) 台湾地区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概况 | 第34-35页 |
(二) 台湾地区融资融券担保的实现途径 | 第35页 |
四、 借鉴与启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构建我国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的建议 | 第37-44页 |
一、 修订我国《证券法》确立融资融券的让与担保制度 | 第37-40页 |
(一) 解决融资融券担保制度缺乏上位法的困境 | 第38-39页 |
(二) 解决现行融资融券制度与现行法律的冲突 | 第39-40页 |
二、 完善我国融资融券担保的法律责任 | 第40-42页 |
(一) 明确融资融券的民事责任 | 第40-41页 |
(二) 确立融资融券的刑事责任 | 第41页 |
(三) 丰富行政责任的梯次 | 第41-42页 |
三、 完善我国融资融券让与担保制度 | 第42-44页 |
(一) 我国融资融券让与担保的设定方式 | 第42页 |
(二) 我国融资融券让与担保的权利行使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