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7页 |
1.2 国内外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艺术范围概况 | 第7-12页 |
1.2.1 国外影响艺术范围概况 | 第9-10页 |
1.2.2 国内影响艺术范围概况 | 第10-12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形成及国内外当代壁画的后现代性质分析 | 第13-41页 |
2.1 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形成 | 第13-21页 |
2.1.1 后现代艺术思潮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2.1.2 后现代艺术的基本状况 | 第15-21页 |
(一)后现代艺术向传统的回归与转化 | 第16-18页 |
1. 后现代艺术对传统经典艺术的反叛 | 第16-17页 |
2. 后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风格的修正 | 第17页 |
3. 后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成果的吸收 | 第17-18页 |
(二)后现代艺术大融合后的解构 | 第18-21页 |
1. 后现代艺术中的分解与解构 | 第19页 |
2. 后现代艺术中的混搭与重组 | 第19-20页 |
3. 后现代艺术中的综合与关联 | 第20-21页 |
2.2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 | 第21-23页 |
2.2.1 平面性、大众性 | 第22页 |
2.2.2 重复性、解构性 | 第22-23页 |
2.2.3 拟象性、自由性 | 第23页 |
2.2.4 创新性、综合性 | 第23页 |
2.3 国外壁画在后现代时期的发展趋向及特征 | 第23-28页 |
2.3.1 欧美壁画的环境协调性与民族性、人情味 | 第24-26页 |
2.3.2 韩国首尔壁画的非刻意性及自然之美 | 第26-28页 |
2.4 国内壁画在后现代时期的创作作品分析 | 第28-35页 |
2.4.1 上海当代壁画的地区分布 | 第28-32页 |
(一)上海地铁空间 | 第29-30页 |
(二)上海城市空间 | 第30-31页 |
(三)莫干山艺术区 | 第31-32页 |
2.4.2 北京当代壁画的地区分布 | 第32-35页 |
(一)北京地铁空间 | 第32-33页 |
(二)北京城市空间 | 第33-34页 |
(三)798 艺术区 | 第34-35页 |
2.5 国内外当代壁画的差异性比较 | 第35-41页 |
2.5.1 壁画时空广泛性比较 | 第36-37页 |
2.5.2 壁画主题选择性比较 | 第37-39页 |
2.5.3 壁画设计色彩比较分析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中国当代壁画的后现代特征 | 第41-61页 |
3.1 中国当代壁画的后现代艺术特征 | 第41-57页 |
3.1.1 中国当代壁画在回归中的创作表现形式 | 第41-50页 |
(一)壁画形式拓展的多元化 | 第41-44页 |
(二)壁画艺术手法的包容性 | 第44页 |
(三)壁画主题选择的传承与转化 | 第44-50页 |
1. 传承性 | 第44-46页 |
2. 转化性 | 第46页 |
3. 整体性 | 第46-48页 |
4. 大众性 | 第48-49页 |
5. 拟象性 | 第49-50页 |
3.1.2 中国当代壁画在解构中的创作表现形式 | 第50-57页 |
(一)壁画创作构思的不确定性 | 第50-52页 |
(二)壁画演绎色彩中的创新性 | 第52-53页 |
(三)壁画构图手法中的拼凑性 | 第53-55页 |
(四)壁画材料的多样与综合性 | 第55-57页 |
3.2 中国当代壁画中的后现代特征与现代艺术特征的并存现象 | 第57-61页 |
3.2.1 壁画在建筑空间中的协调性 | 第57-58页 |
3.2.2 壁画构图中的构成手法 | 第58-59页 |
3.2.3 壁画功能中的商业性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后现代艺术特征对中国当代壁画创作的影响与思考 | 第61-68页 |
4.1 后现代艺术特征对中国当代壁画的影响 | 第61-62页 |
4.2 中国当代壁画的前景与展望 | 第62-68页 |
4.2.1 上海当代壁画的前景与展望 | 第62-65页 |
(一) 上海城市的文化背景 | 第62-63页 |
(二) 上海当代壁画未来方向 | 第63-65页 |
4.2.2 北京当代壁画的前景与展望 | 第65-68页 |
(一) 北京城市的文化背景 | 第65-66页 |
(二) 北京当代壁画未来方向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