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个人信息侵权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10-17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2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研究文献综述第12-15页
        (一)个人信息立法研究第12-13页
        (二)个人信息侵权问题研究第13-15页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5-17页
        (一)研究内容第15-16页
        (二)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一章 个人信息基本法学理论的形成第17-25页
    第一节 个人信息的界定第17-21页
        一、个人信息法律用语的确定第17-18页
        二、个人信息的定义方式第18-20页
        三、个人信息的分类第20-21页
    第二节 个人信息的保护方式第21-25页
        一、作为隐私权等具体人格权客体保护的局限性第21-22页
        二、作为独立的个人信息权客体保护第22-23页
        三、作为法益由侵权法保护第23-25页
第二章 我国个人信息侵权案件的实证分析第25-42页
    第一节 个人信息侵权案件统计分析第25-28页
        一、研究方法第25-26页
        二、个人信息侵权案件总体性统计分析第26-28页
    第二节 个人信息侵权案件数据分析中呈现的问题第28-35页
        一、对个人信息侵权认定不明确第28-29页
        二、适用法律依据不统一第29-30页
        三、对公权力机关存在偏袒第30-31页
        四、举证责任分配有所不同第31-32页
        五、因果关系认定存在随意性第32-33页
        六、个人信息侵权赔偿缺少明确标准第33-35页
    第三节 个人信息侵权司法实践存在问题的原因第35-42页
        一、对个人信息缺乏足够的认识第35-36页
        二、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不健全第36-38页
        三、对个人信息侵权案件审判标准不够明确第38-42页
第三章 个人信息侵权责任构成理论的完善第42-60页
    第一节 确立个人信息侵权责任的多元归责原则第42-45页
        一、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个人信息侵权归责原则立法例第42-43页
        二、对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的谨慎适用第43-44页
        三、过错责任原则与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分别适用第44-45页
    第二节 细分个人信息侵权责任主体第45-49页
        一、个人信息侵权主体的认定第45-46页
        二、个人信息侵权责任主体的分类第46-49页
    第三节 明确个人信息侵权的表现形式第49-51页
        一、个人信息收集中的侵权形态第49页
        二、个人信息买卖中的侵权形态第49-50页
        三、个人信息整合中的侵权形态第50页
        四、个人信息存储中的侵权形态第50-51页
        五、个人信息遗失中的侵权形态第51页
    第四节 明晰个人信息侵权的认定标准第51-56页
        一、存在个人信息侵权行为第51-53页
        二、造成个人信息损害后果第53-54页
        三、个人信息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间存在因果关系第54-55页
        四、个人信息侵权行为人具有主观过错第55-56页
    第五节 个人信息侵权责任的特殊免责事由第56-60页
        一、基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性公共利益的免责第56-57页
        二、基于“通知—删除”规则的免责第57页
        三、基于网络私力救济的免责第57-58页
        四、基于新闻自由或学术研究的免责第58页
        五、基于个人信息合法比对的免责第58-60页
第四章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民法展望第60-68页
    第一节 个人信息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第60-62页
        一、《民法总则》对于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不足及建议第60页
        二、细化承担侵权责任的具体方式第60-62页
    第二节 完善我国个人信息侵权认定的对策第62-64页
        一、构建个人信息侵权二元利益保护模式第62-63页
        二、确立个人信息侵权认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63-64页
    第三节 加快完善个人信息民事保护立法第64-68页
        一、对个人信息予以单独立法保护第64-65页
        二、个人信息类刑事案件应关注民事赔偿第65页
        三、明确举证责任的分配第65-66页
        四、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特殊保护第66-67页
        五、个人信息的跨境流通与保护第67-68页
结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附录第73-78页
致谢第78-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南省湿地生态补偿立法研究
下一篇:生态侵权主体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