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可罚性根据及刑事政策选择 | 第12-19页 |
2.1 组织考试作弊行为入罪的正当性分析 | 第12-14页 |
2.1.1 考试作弊现象猖獗 | 第12页 |
2.1.2 考试作弊严重损害考试的公平性与公信力 | 第12-13页 |
2.1.3 考试作弊导致公众诚信严重受损 | 第13页 |
2.1.4 组织作弊行为的刑事可谴责性分析 | 第13-14页 |
2.2 组织考试作弊行为入罪的功利性分析 | 第14-16页 |
2.2.1 弥补了行政法规的缺陷 | 第14-15页 |
2.2.2 对潜在犯罪人起到了一般预防的作用 | 第15-16页 |
2.2.3 司法成本的考量 | 第16页 |
2.3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刑事政策选择 | 第16-19页 |
3 组织考试作弊罪客体研究 | 第19-21页 |
3.1 学界现有观点及其争议 | 第19-20页 |
3.1.1 简单客体 | 第19页 |
3.1.2 复杂客体 | 第19-20页 |
3.2 笔者观点 | 第20-21页 |
4 组织考试作弊罪客观方面研究 | 第21-38页 |
4.1 组织考试作弊罪范围的确定 | 第21-24页 |
4.1.1 考试的含义 | 第21页 |
4.1.2 考试的分类 | 第21-22页 |
4.1.3 “国家考试”的含义 | 第22-24页 |
4.2 本罪罪状中“法律”含义的确定 | 第24-26页 |
4.2.1 学界观点 | 第24-25页 |
4.2.2 我国设立组织考试作弊类犯罪的立法原意 | 第25页 |
4.2.3 小结 | 第25-26页 |
4.3 “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范围的确定 | 第26页 |
4.4 对“作弊”含义的理解 | 第26-28页 |
4.5 对“组织”含义的理解 | 第28-31页 |
4.5.1 “组织”行为的方式 | 第28-30页 |
4.5.2 组织行为的对象 | 第30-31页 |
4.6 对“帮助”含义的理解 | 第31-35页 |
4.6.1 帮助组织作弊行为按组织作弊处罚的合理性 | 第31-32页 |
4.6.2 “帮助组织”行为的含义 | 第32-34页 |
4.6.3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从犯问题 | 第34-35页 |
4.7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客观危害后果 | 第35-38页 |
4.7.1 入罪的标准 | 第35-36页 |
4.7.2 加重处罚情节的标准 | 第36-38页 |
5 组织考试作弊罪主体研究 | 第38-40页 |
5.1 对自然人的分析 | 第38页 |
5.2 是否为必要共犯 | 第38-39页 |
5.3 对单位的分析 | 第39-40页 |
6 组织考试作弊罪主观方面研究 | 第40-43页 |
6.1 学界现有观点及其争议 | 第40页 |
6.2 笔者观点 | 第40-43页 |
6.2.1 组织者与帮助者的主观心态 | 第40-41页 |
6.2.2 帮助者与组织者之间需要犯意联络 | 第41-43页 |
7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