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4页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三、研究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1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21页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21页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新生入学教育概述 | 第22-32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一)新生 | 第22页 |
(二)大学新生 | 第22-23页 |
(三)新生入学教育 | 第23页 |
(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 第23页 |
(五)大学新生持续教育 | 第23-24页 |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特点 | 第24-25页 |
(一)教育针对的对象是刚进入高校的学生 | 第24页 |
(二)教育目的是让新生尽快适应高校生活 | 第24页 |
(三)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和一定的限制性 | 第24-25页 |
(四)教育时间具有一定跨度但相对短暂性 | 第25页 |
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5-29页 |
(一)学校所在地社会经济状况教育 | 第26页 |
(二)校、院(系)情以及专业教育 | 第26页 |
(三)校、院(系)管理及规章教育 | 第26-27页 |
(四)大学生学习特点及其方法教育 | 第27页 |
(五)大学生自我管理及生活自理教育 | 第27页 |
(六)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及规划教育 | 第27-28页 |
(七)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教育 | 第28页 |
(八)大学生婚恋情感问题的引导教育 | 第28-29页 |
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 第29-32页 |
(一)有利于新生树立新的远大目标 | 第29页 |
(二)有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 第29-30页 |
(三)有利于新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 第30页 |
(四)有利于新生缓解消除心理危机 | 第30页 |
(五)有利于新生加快社会化的进程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调查研究分析 | 第32-52页 |
一、调查研究开展情况 | 第32-38页 |
(一)调查工作叙述 | 第32页 |
(二)学校简介及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总体状况 | 第32-33页 |
(三)学生对学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总体情况的反应和评价 | 第33-38页 |
二、新生在入学教育后的收获及其作用 | 第38-45页 |
(一)了解校情和当地社情,便于学生校内外的活动 | 第38-39页 |
(二)进一步认识了所学专业,专业、职业、人生目标更为明确 | 第39-40页 |
(三)知晓了学校规章制度,规范了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行为 | 第40-41页 |
(四)基本适应了大学学习生活,紧张情绪有所缓解或消除 | 第41-43页 |
(五)学会自我管理和约束,独立生活能力进一步增强 | 第43-44页 |
(六)认识到人际的重要性,总体能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 第44-45页 |
三、新生入学教育的经验总结 | 第45-47页 |
(一)入学教育为学生和学校二者相互了解提供平台 | 第45-46页 |
(二)入学教育为新生的大学生活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 第46页 |
(三)入学教育为新生的角色转换提供良好的机遇 | 第46-47页 |
(四)入学教育为高校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 第47页 |
四、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第47-52页 |
(一)教育重要性没有达成广泛共识 | 第48页 |
(二)持续时间短,教育缺乏连续性 | 第48-49页 |
(三)教育内容深度不够,重点不突出 | 第49页 |
(四)参与人员少,缺乏教师广泛参与 | 第49-50页 |
(五)形式单一,满堂灌,缺乏生动性 | 第50页 |
(六)对学生学习生活经常出现的问题教育引导不够 | 第50页 |
(七)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主动参与不够 | 第50-51页 |
(八)师生交流缺乏深度,致使教育针对性不够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提高新生入学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 第52-60页 |
一、加强对新生入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广泛的共识 | 第52-53页 |
二、把“新生入学教育”变为“新生教育”,注重其持续性 | 第53页 |
三、注重教职员工参与的广度,把专任教师作为重要的有生力量 | 第53-54页 |
四、教育内容做到全面与重点的统一,进一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 第54-55页 |
五、改善和丰富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 第55-56页 |
六、学生学习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需要进行反复性的教育 | 第56-57页 |
七、加强对新生教育的统筹,进一步突出院系重要组织者的作用 | 第57页 |
八、强调新生教育中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 第57-58页 |
九、采取措施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了解,促使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 第58页 |
十、利用教育和管理的双重手段,增强学生参与教育的主动性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附录一 | 第66-69页 |
附录二 | 第69-79页 |
附录三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