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学、针灸疗法论文

老官山汉墓出土经穴髹漆人像手三阴经腧穴特点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引言第7-9页
1.研究方法第9-21页
    1.1 老官山漆人资料收集整理第9-11页
        1.1.1 图片资料的获取第9-10页
        1.1.2 腧穴点的标识第10-11页
    1.2 手三阴经腧穴相关古今资料的收集整理第11-19页
        1.2.1 采集、整理腧穴相关古籍文献第11-18页
        1.2.2 采集、整理腧穴及其相关文物现代文献第18-19页
    1.3 老官山汉墓手三阴经疑似腧穴点位置的确定第19-20页
        1.3.1 漆人上可见的解剖标志第19页
        1.3.2 漆人解剖标志与疑似穴位点的相对关系第19-20页
    1.4 老官山汉墓手三阴经疑似腧穴点与现代、古代文献腧穴相关记载的比对第20-21页
        1.4.1 手三阴经疑似腧穴点的定位与定名第20页
        1.4.2 手三阴经腧穴点的特点第20-21页
2.研究结果第21-33页
    2.1 手太阴脉腧穴第21-26页
        2.1.1 老官山漆人腧穴点第21-22页
        2.1.2 老官山漆人手太阴腧穴与其它文献记载的比较第22-26页
    2.2 手厥阴脉腧穴第26-30页
        2.2.1 老官山漆人腧穴点第26-27页
        2.2.2 老官山漆人手厥阴腧穴与其它文献记载的比较第27-30页
    2.3 手少阴脉腧穴第30-33页
        2.3.1 老官山漆人腧穴点第30-31页
        2.3.2 老官髹漆人手少阴腧穴与其它文献记载的比较第31-33页
讨论第33-47页
    1.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制作年代及工艺考证第33-34页
        1.1 老官山汉墓概况第33页
        1.2 老官山漆人工艺及年代第33-34页
    2.腧穴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第34-41页
        2.1 腧穴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第34-35页
        2.2 腧穴数量的演变第35-36页
        2.3 腧穴归经的演变第36-37页
        2.4 腧穴主治病症的形成第37-38页
            2.4.1 临床经验的总结第37-38页
            2.4.2 从中医理论类推第38页
        2.5 腧穴主治的演变第38-41页
            2.5.1 《黄帝内经灵枢》第39页
            2.5.2 《脉经》第39页
            2.5.3 《针灸甲乙经》第39-40页
            2.5.4 《针灸大成》第40-41页
    3.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像手三阴经腧穴分布特点第41-43页
        3.1 老官山漆人腧穴概况第41页
        3.2 从手三阴经腧穴概况管窥腧穴发展演变第41-43页
    4.从手三阴经腧穴看老官山漆人腧穴记载的学术价值第43-47页
        4.1 老官山漆人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腧穴人体模型第43页
        4.2 填补了《帛书》至《内经》之间腧穴理论发展的空白第43-45页
        4.3 对研究经络、腧穴理论源流具有重要意义第45页
        4.4 探寻两汉时期巴蜀针灸学术流派和特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第45-47页
结论第47-48页
问题与展望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附件一 文献综述 早期腧穴相关文物文献研究现状第52-57页
    参考文献第56-57页
附件二:插图和附表清单第57-58页
附件三:现代文献检索结果第58-62页
附件四: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温度艾灸对小鼠穴位局部皮肤朗格汉斯细胞的影响及其与TRPV1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下丘脑疼痛信号分子在艾灸镇痛中的响应研究